關於醫家<趙銓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趙銓(明代醫家)詳細介紹

生平與背景
趙銓,字仲衡,號石亭子,明代廬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其雖以儒業為本,通過科舉入監貢,然精研岐黃之術,醫業未曾荒廢。因醫術精湛,得夏貴溪(疑為夏言,明代重臣)賞識,薦入京師。後因治癒皇帝疾患,獲擢太醫令。然其性淡泊,厭倦官場,不久辭歸故里,專注著書行醫,濟世為懷。

醫術特色與貢獻

  1. 臨床實踐與醫德
    趙銓歸鄉後,每遇貧病求醫,必親赴診治,且拒收酬金,甚至自施藥材,體現「醫乃仁術」之精神。其醫案《石亭醫案》(已佚)當載其驗方與診療心得,惜未能流傳後世。
  2. 太素脈訣之造詣
    趙銓精通「太素脈法」,此為古代醫家結合脈診與命理之術,透過脈象推測患者體質、疾病預後及命運氣數。其著作《太素脈訣》(已佚)應系統闡述此技,反映明代醫者對脈學的多元探索。
  3. 理論著述
    除上述醫案與脈學專書外,另撰《岐黃奧旨》,或為闡發《內經》奧義之作,推測涉獵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等中醫核心理論;《春風堂集》則可能收錄其醫學雜論與詩文,展現其儒醫並修之特色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趙銓身處明代醫學蓬勃發展之期,其結合儒學與醫道的背景,符合當時「儒醫」典範。雖著作散佚,然從史料記載可見其融合太素脈法與臨床實證的獨特風格,對江西地方醫學或有深刻影響。其辭官行醫之舉,亦彰顯傳統醫者「懸壺濟世」之風骨。

附:相關中醫名詞簡釋

  • 太素脈法:起源於唐宋,盛行於明代的特殊脈學流派,強調脈象與人體氣運、壽夭窮通的關聯,後世褒貶不一,部分醫家視為醫巫交融之術。
  • 岐黃奧旨:岐黃指黃帝與岐伯,代指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;「奧旨」意為深奧宗旨,此書名揭示其內容或為闡發《內經》理論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