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倒經
病證名,又稱「逆經」,指女子行經期間,經血不循常道下出,反而上逆,表現為吐血、衄血(鼻出血),或眼、耳等孔竅出血的病症。此症多與肝、肺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,以及氣血逆亂有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倒經的發生主要與以下機制相關:
- 肝經鬱火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性上炎,迫血妄行,導致經血上逆。
- 肺胃熱盛:素體陽盛,或嗜食辛辣燥熱之物,熱積肺胃,灼傷血絡,血隨火升而外溢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擾動衝任,血熱妄行,上溢為衄。
- 血瘀阻絡:氣滯血瘀,經行不暢,瘀血內阻,血不歸經,逆上而出。
臨床表現
倒經患者於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,出現週期性、非外傷性的上部出血,如:
- 吐血:血從口出,色多鮮紅或暗紅。
- 衄血:鼻血常見,或見眼、耳等處出血。
- 可能伴隨經量減少,或經血不暢、胸脅脹痛、心煩易怒、口乾咽燥等症狀。
辨證分型
- 肝經鬱火證:出血量多色紅,伴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。
- 肺胃熱盛證:鼻衄或吐血,口渴喜冷飲,便秘尿赤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陰虛火旺證:出血量少色鮮紅,顴紅潮熱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血瘀證:出血暗紫有塊,小腹刺痛拒按,舌紫黯或有瘀斑,脈澀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降火」、「引血下行」、「調和氣血」為主,根據證型選方:
- 肝經鬱火:丹梔逍遙散加減,清肝瀉火,涼血止血。
- 肺胃熱盛:玉女煎或犀角地黃湯,清肺胃熱,涼血降逆。
- 陰虛火旺: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,滋陰降火,養血調經。
- 血瘀阻絡:血府逐瘀湯,活血化瘀,引血歸經。
倒經屬中醫「月經病」範疇,其病機與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紊亂密切相關,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