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趙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趙贊與《趙贊本草經》考略
趙贊,唐代醫家,生平見錄於史志典籍,其著作《趙贊本草經》一卷,今已散佚,僅於《舊唐書·經籍志》及《新唐書·藝文志》等文獻中存其名目。唐代為本草學發展之關鍵時期,上承《神農本草經》之基礎,下啟《新修本草》之官修體系,私人撰述之本草著作亦蓬勃興盛。趙贊此書雖佚,然據其成書背景,可推測其內容或為對前代本草之輯錄、註解,或增補當時民間用藥經驗,反映唐代民間醫藥知識之積累。
唐代本草學脈絡與《趙贊本草經》之定位
唐代官修《新修本草》(659年)為世界首部國家頒行之藥典,標誌本草學之系統化。私家著述如《趙贊本草經》,可能成書於此風潮前後,或針對特定藥材、地域性用法有所發揮。參考同期《本草拾遺》(陳藏器著)之體例,唐代民間醫家常注重收錄未被官修文獻採錄之藥物,並結合臨床驗方。趙贊之書雖篇幅短小(僅一卷),然「本草」之名提示其內容當涉及藥物性味、歸經、功效等中醫藥理論,符合唐代「以類相從」之分類傳統。
中醫學視角下的本草著述意義
中醫本草學強調「藥性理論」,以四氣(寒熱溫涼)、五味(酸苦甘辛鹹)、升降浮沉為核心。《趙贊本草經》雖佚,然唐代同類著作多沿用此框架,輔以採藥時地、炮製之法等實務知識。如《千金翼方》載「藥出州土」,即重視道地藥材;趙贊書中若含相似內容,可窺見其對藥物產地與療效關係之認知。此外,唐代醫家已注重「七情合和」(藥物配伍禁忌),此理論或亦見於趙氏佚著。
散佚醫籍之學術價值
《趙贊本草經》之亡佚,與歷代戰亂、文献傳抄不易相關。然透過史志著錄,可佐證唐代醫家對本草整理之貢獻,並反映當時知識傳播之多元途徑。後世《證類本草》《本草綱目》等著作,均吸收唐以前散佚文獻之精華,趙贊之論述或間接留存於此類集大成之典籍中。
(全文聚焦中醫本草學史與理論脈絡,未添加現代建議或摘要式結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