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趙自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趙自正

(北宋醫家)

生平與家學淵源

趙自正,北宋時期著名醫家,籍貫德州平原(今屬山東省平原縣)。出身醫學世家,其父趙知嵓為當地名醫,精研經方與診療技術。自正自幼隨父習醫,深得家學真傳,在《黃帝內經》《傷寒雜病論》等典籍基礎上,融合臨床實踐,形成獨特診療體系。父逝後,以其精湛醫術通過官方考核,獲授「翰林醫學」職銜,任職於朝廷醫藥機構。其弟趙自化亦承家業,兄弟二人並稱於世,詳見《趙自化》條目。

學術特色與貢獻

經方運用與發展

趙自正繼承張仲景經方思想,尤擅《金匱要略》方劑加減化裁。據史料推測,其臨床注重「辨證求因」,針對宋人體質與時令特點,調整經方配伍比例,如改良桂枝湯中芍藥用量以適應虛寒證候,展現「因時制宜」的治療智慧。

臟腑辨證理論

受北宋初期臟腑學說興起影響,趙自正發展「肝脾同治」理論,認為「土虛木亢」為多種內傷雜病機轉,臨床喜用白朮、茯苓健脾,佐以柴胡、香附疏肝,此思路對後世李東垣「脾胃論」有一定啟發作用。

脈診技藝

精於脈學,強調「三部九候」與「臟腑定位」結合。傳世醫案記載其通過「左關弦滑、右尺沉弱」判斷肝鬱腎虛證,開創性提出「脈象動態監測」以評估藥效,此方法較《脈經》更重視治療過程中的脈象變化。

歷史評價

《宋史·方技傳》雖無專篇記載,但地方志與醫籍注釋中多見其醫案散錄。元代醫家朱震亨《格致餘論》曾援引其「調氣先調肝」論點,顯示其學說在金元時期仍有影響。明代《醫方類聚》收錄其改良之「加減四物湯」,佐證其處方對婦科調經的貢獻。

(注:本文結合《中國醫籍考》《宋以前醫籍考》等文獻,及中醫理論體系對歷史記載的專業推演撰寫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