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遮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遮護

遮護為中醫解剖名詞,係會厭之別稱,首見於清代醫家鄭梅澗所著《喉科金鑰》。該書卷上「說諦問答」篇記載:「食下嚥,兩旁喉管有護,旋開旋闔,當食而言笑,則上氣衝激,令人噴飯,故聖人食不語。」此處所述「兩旁喉管有護」即指遮護,其生理功能與現代解剖學之會厭相符。

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

遮護位於喉間,形如葉片,屬「戶門」之一,為飲食物與氣息之要衝。其機要如下:

  1. 司開闔以別清濁
    遮護平時開張,使氣息得以通行;於吞咽之際則瞬即閉合,覆蓋喉口,防飲食誤入氣管,此即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所云「會厭者,音聲之戶也」之理。
  2. 協調氣機升降
    遮護之動靜與肺氣宣降、胃氣和降相關聯。若肺胃氣逆,易致遮護開闔失司,引發噎嗆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提到「會厭薄弱」,即暗合遮護氣化不利之病機。
  3. 音聲門戶
    遮護與舌根相連,共司發聲。若邪客喉關,遮護腫脹,則見「喉痹」而聲嘶,甚則氣道窒塞,此類證候於溫病學「喉風」辨治中多見。
病因病機舉隅
  • 風熱犯咽:外感風熱邪毒上攻,遮護紅腫,開闔不利,症見吞咽疼痛、語聲重濁,屬「喉蛾」範疇。
  • 痰瘀阻竅:久病入絡,痰瘀互結於遮護,可見喉間異物感,或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咽中如有炙臠」。
  • 氣虛不舉:脾胃虛弱,清陽不升,遮護失於濡養,則吞咽無力,常見於「噎膈」初期。

遮護之說體現中醫「官竅—臟腑」整體觀,其病候多從肺、胃、腎三臟論治,如滋陰降火以療虛火灼咽,或化痰逐瘀以通喉關,皆需結合四診詳辨。歷代喉科專著如《重樓玉鑰》等,對遮護相關症候之針藥並施,頗具臨床參酌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