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睫拳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倒睫拳毛
病證名,又稱倒睫、拳毛倒睫、倒睫拳攣、拳毛倒插等,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。此證多繼發於椒瘡(沙眼),因眼瞼鬆弛、瞼緣緊張,致使睫毛向內倒伏,刺激睛珠(眼球),臨床表現為眼瞼赤爛、刺癢疼痛、磣澀難開,甚則影響視物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倒睫拳毛多因脾熱肝風合邪上壅所致。脾主肌肉,若脾經積熱,燻蒸眼瞼,則瞼皮鬆弛失養;肝主風,風邪上擾,牽動眼瞼,致使睫毛內倒。此外,椒瘡久病,瞼內結瘢,亦可導致瞼緣變形,誘發本病。
治療方法
- 內治:以清脾熱、散肝風為主,常用方劑如細辛湯(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),方中細辛散風通竅,配伍黃芩、梔子等清熱瀉火,共奏疏風清熱之效。若兼見血瘀,可加當歸、赤芍以活血通絡。
- 外治:
- 古代療法:採用夾瞼法,以器械壓迫眼瞼,矯正睫毛方向。
- 現代療法:
- 電解法:適用於少量倒睫,以電流破壞毛囊,阻止睫毛再生。
- 手術矯正:若倒睫數量多或合併瞼內翻,則需手術修復瞼緣結構。
鑒別要點
本病需與瞼弦赤爛(瞼緣炎)區別,後者以瞼緣潮紅、潰爛為主,而倒睫拳毛則以睫毛內倒、刺睛為特徵。若久治不癒,可進一步損傷黑睛(角膜),引發聚星障(角膜炎)等變證。
相關文獻
除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外,《審視瑤函》、《銀海精微》等眼科專著亦對本病有詳細論述,強調標本兼治,內調脾肝、外修瞼形,方能根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