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折髀

折髀,為中醫病證名,指大腿部位疼痛劇烈,猶如折斷之感。此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屬經脈氣血失調或外邪侵襲所致之證候,主要與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等經脈相關,亦可能涉及筋骨與臟腑功能失調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經脈氣血阻滯
    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提及「胃脈搏堅而長,其色赤,當病折髀。」意指胃經氣血壅滯,脈象搏動堅硬而長,兼見面色發赤時,可能引發大腿劇痛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大腿前側,若因氣血瘀滯或熱邪內蘊,經絡不通,則可導致「折髀」之症。
  2. 外感風寒濕邪
    風寒濕邪侵襲下肢經絡,留滯於肌肉關節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疼痛。《靈樞·周痹》云:「寒濕之氣客於外,則脈澀血虛,血虛則痛。」此類疼痛多伴隨沉重、僵硬感,遇寒加劇。
  3. 肝腎不足與跌撲損傷
    肝主筋,腎主骨。若肝腎虧虛,精血不足,筋骨失養,則下肢易見痿弱疼痛。此外,外力挫傷或長期勞損,亦可導致局部氣血瘀阻,形成「折髀」樣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折髀以大腿部突發或持續性劇痛為特徵,其痛如裂、如折,動作受限。依病因不同,可伴隨以下證候:

  • 胃經實熱:患處灼熱腫痛、口渴、便秘、脈洪大。
  • 寒濕痹阻:疼痛遇冷加重,得溫稍減,或見下肢沉重麻木。
  • 瘀血內停:痛處固定,夜間尤甚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治法與用藥思路

中醫治療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原則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氣滯血瘀:可用《醫林改錯》之「身痛逐瘀湯」加減,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。
  • 胃經實熱:選「清胃散」或「白虎湯」清瀉陽明熱結,佐以通絡之品如牛膝、桑枝。
  • 寒濕凝滯:宜「烏頭湯」或「獨活寄生湯」溫經散寒、祛濕止痹。

古籍佐證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:「髀樞中痛,不可舉,刺足少陽於京骨。」指出足少陽膽經氣血失調可致髀痛,並以針刺京骨穴調之,顯示此症與多條經脈相關,治療需辨經取穴。

折髀一症,涵蓋內傷外感多重機轉,臨床需細辨病因,結合四診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