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折風
折風為中醫理論中「八風」之一,特指從西北方而來的風邪。其概念最早見於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,原文載:「風從西北方來,名曰折風,其傷人也,內捨於小腸,外在於手太陽脈,脈絕則溢,脈閉則結不通,善暴死。」此段文字揭示折風不僅具有明確的方位屬性(西北方),且與人體經絡、臟腑有特定對應關係,其致病特點迅猛而險惡。
1. 折風與五行、八卦的關聯
西北方位在後天八卦中屬「乾卦」,五行歸於金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注解:「西北方乾金宮也,金主折傷,故曰折風。」此語闡明「折」字的內涵——金性剛勁,具斂降、裁斷之能,故風從此來者,易致人體氣機驟然阻滯,猶如金屬摧折,因而得名。此說亦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將自然方位、物候與人體病理緊密聯繫。
2. 折風的致病特點
折風傷人,其病理機制可分為內外兩層:
- 外襲經絡:折風首犯手太陽小腸經。此經循行於肩背外側,主通調水道與泌別清濁。風邪客於脈中,輕則氣血壅滯,見肩背拘急、肢節疼痛;重則「脈絕則溢,脈閉則結」,意指經脈氣血驟然斷絕或閉塞,導致津液外溢(如驟發水腫)或瘀結成癥(如急性腹痛),甚則引發暴死。
- 內損腑臟:折風內傳,直傷小腸。小腸為「受盛之官」,與心相表裏。風邪入裏,可擾亂小腸分清泌濁功能,致清濁相混,現嘔吐、下利;若邪深及心,則可能猝然神昏,符合原文「善暴死」之論。
3. 折風與其他風邪的差異
八風理論中,各方來風性質迥異。如東方「嬰兒風」性柔,多傷肝與筋;南方「大弱風」性熱,易損心與血脈。而折風獨具「金」的肅殺特性,其致病具有 驟發性、險毒性,病勢急且危殆,與西風「剛風」的燥烈、北風「大剛風」的酷寒均有區別。
4. 折風的臨床啟示
雖古籍未直接記載治折風專方,然據其病機,可推論治法當以 通暢手太陽經氣、護養小腸腑 為要。如《傷寒論》中「葛根芩連湯」清小腸濕熱,或針灸後溪、腕骨等手太陽經穴以開通氣血,均屬潛在調治思路。古代醫家亦強調「避風如避箭」,尤其在西北風盛行時節,需謹防猝中此邪。
折風理論體現中醫對自然與人體關聯的深刻洞察,其「方位—經腑—病候」的對應模式,至今對研究外感病與地域性流行病學仍有啟發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