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折骨

病證名,即骨折之別稱,首見於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九,載有「折骨方三首」,並援引《肘後方》所言:「凡脫折、折骨諸瘡腫者,慎不可當風臥濕」。此論強調骨折後患處需避風邪濕氣,以防瘡腫惡化或引發破傷風等變證。

中醫病理認識
折骨屬「傷筋動骨」範疇,中醫認為「骨為幹,筋為剛」,骨折不僅傷及骨質,亦影響局部筋脈氣血運行。氣滯血瘀為其主要病機,患處常見腫脹、疼痛、活動受限,甚則畸形。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述:「跌打損傷,骨斷筋傷,血瘀作腫作痛。」骨折後若調護失當,風寒濕邪乘虛而入,可致經絡閉阻,氣血凝滯,加重病情。

治療原則

  1. 手法復位:以「正骨八法」(摸、接、端、提、按、摩、推、拿)為基礎,使斷骨復歸原位。
  2. 固定:傳統採用夾板、杉皮或竹片固定,強調「動靜結合」,既維持骨位穩定,亦保留關節適度活動以防筋肉萎縮。
  3. 內服藥物:初期以活血化瘀為主,如「復元活血湯」;中期接骨續筋,選用「續骨活血湯」;後期補益肝腎,常用「壯筋續骨丹」。
  4. 外治法:敷貼膏藥(如萬應膏)以消腫止痛,或配合薰洗促進氣血通暢。

古籍記載
《傷科補要》指出:「骨折者,宜即整治,遲則瘀結堅凝。」強調早期整復之重要性。《本草綱目》亦載自然銅、骨碎補等藥物,具促進骨痂生長之效。

與現代醫學差異
中醫視骨折為全身氣血失調之局部表現,治療時兼顧臟腑功能(尤重肝腎,因肝主筋、腎主骨),而現代醫學側重解剖復位與生物力學固定。二者結合,可互補長短。

(註:本文專注於中醫理論闡述,不涉臨床處置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