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折傷

折傷為中醫學名詞,泛指骨關節損傷之病症,屬中醫骨傷科範疇。此概念首見於甘肅出土之漢代醫學簡牘《折傷薄》,乃現存最早記載「折傷」一詞之醫學文獻。其內容涵蓋廣泛,可依範圍分為廣義與狹義兩類:

概念分類

  • 廣義折傷
    指涵蓋現代骨傷科學之各類損傷,包括骨折、脫位、筋傷(軟組織損傷)、內傷(臟腑氣血損傷)等,涉及外力所致之全身骨關節與周圍組織病變。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述,凡因跌撲、墜堕、碰撞等致「骨斷、筋翻、血瘀」者,皆屬此範疇。
  • 狹義折傷
    專指骨體折斷或裂損之症,即現代醫學所謂「骨折」。古代醫家依骨折形態細分為「碎折」(粉碎性骨折)、「斜折」(斜行骨折)、「橫折」(橫斷骨折)等,並以「骨錯縫」描述關節微細錯位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折傷之病理核心在於 「外傷形體,內動氣血」。外力作用導致局部經絡阻滯,氣血運行失常,瘀血停積,進一步影響津液輸布與臟腑功能。其辯證多從以下三階演變:

  1. 初期(血瘀氣滯):患處腫脹刺痛,皮色青紫,活動受限,脈弦緊。
  2. 中期(瘀血化熱):局部灼熱,腫痛未消,或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。
  3. 後期(氣血虧虛):瘀腫雖退,然筋骨失養,見肌肉萎弱,關節僵直,舌淡脈細。

古籍論述與治法

歷代醫家對折傷之治療強調 「手法整復、藥物調治、功能恢復」三者並重:

  • 《傷科補要》主張「接骨須合其縫,捺正復位」,以手法矯正骨位後,外敷活血膏藥,內服「復元活血湯」行氣化瘀。
  • 《劉涓子鬼遺方》記載以辛溫藥物如川芎、當歸溫通經絡,佐以自然銅、骨碎補等續筋接骨。
  • 對於陳舊性折傷,則注重補肝腎、強筋骨,如《正體類要》推薦「補腎壯筋湯」調理。

中醫視折傷為動態過程,治療不僅著眼於骨骼結構復位,更重視氣血流通與整體機能平衡,體現「形神合一」之傳統醫學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