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傷吐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折傷吐血
病證名。指因外力損傷(如跌仆、閃挫、撞擊等)導致臟腑受創,進而引發吐血的證候。此證屬中醫「內傷出血」範疇,主要因外力致使臟腑經絡受損,氣血逆亂,血不循經而外溢所致。
病因病機
折傷吐血的病理核心在於「臟腑損裂,血溢中脘」。根據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所述,其機理可分為兩類:
- 臟熱吐血:若損傷後瘀熱內蘊,灼傷血絡,則吐鮮血,血色鮮紅,多伴見身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等熱象。
- 臟寒吐血:若臟腑陽氣受損,寒凝血瘀,則吐瘀血,色暗如豆羹汁,或夾雜紫黑血塊,常伴面色蒼白、肢冷、脈遲等寒象。
此外,折傷後氣機逆亂,瘀血停滯中焦(中脘),亦可能阻礙新血生成,加重出血或瘀血症狀。
辨證要點
- 血色與質地:鮮紅者多屬熱,暗紫者多屬寒或瘀。
- 伴隨症狀:熱證者常見口乾、尿赤、便秘;寒證者多見畏寒、神疲、脈沉遲。
- 舌脈:熱證舌紅苔黃,脈數;寒證舌淡紫或有瘀斑,脈沉澀。
治法與方藥
- 臟熱證:宜清熱涼血、化瘀止血,可用加味芎歸湯(原方基礎上加牡丹皮、赤芍、生地黃等),或配合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- 臟寒證:宜溫陽散寒、化瘀止血,可選柏葉湯(側柏葉、乾薑、艾葉)合四逆湯,加強溫攝之效。
- 瘀血明顯者:無論寒熱,均需配伍活血化瘀藥,如桃仁、紅花、三七等,以達「祛瘀生新」之效。
其他相關理論
- 與外傷吐血鑑別:此證專指「內傷臟腑」所致吐血,不同於單純皮肉挫傷或骨折。若兼見胸脅疼痛、呼吸不暢,需考慮肝肺絡傷;若吐血伴脘腹脹痛,則多屬脾胃受損。
- 與三因學說關係:此病屬「不內外因」中的意外損傷,但發病後仍須結合臟腑寒熱虛實辨治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的特色。
折傷吐血一證,強調外傷與內臟功能的關聯性,治療上需注重「標本兼顧」,既止血化瘀,又調理臟腑陰陽,方能根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