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折瘍為中醫外科重要病證範疇,源起於先秦醫政制度,屬瘍醫專科所轄。《周禮·天官》明確記載瘍醫職掌「腫瘍、潰瘍、金瘍、折瘍」四類外症,其中「折瘍」一詞歷代醫家解讀略有分歧,或指「折傷所致之瘡瘍」,或謂「折損與瘍症併發之疾」,茲分述其內涵如下:
一、古籍定義析義
- 傷科範疇解讀
鄭玄注《周禮》提出:「折瘍,踠跌者。」指骨折脫臼等外傷併發膿瘍。明代《瘍科選粹》進一步闡釋:「折傷成瘍,瘀熱腐肌」,強調外力導致的骨肉損傷若調攝失宜,可轉化為化膿性病變。 - 病機演變特徵
清代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指出:「折瘍之發,先有跌撲內陷,續見焮腫潰膿」,揭示其病理過程包含:- 初階「折傷」:氣滯血瘀,經絡阻斷
- 繼發「瘍變」:瘀久化熱,肉腐成膿
二、辨證論治體系
-
分期論治要則
- 急性期(傷後3日內)
以《劉涓子鬼遺方》「當歸導滯湯」為代表方,重在活血散瘀、預防化膿。組成:當歸尾、紅花、桃仁、大黃、芒硝 功效:破血逐瘀,瀉熱通絡
- 成瘍期(化膿階段)
參照《外科正宗》「托裡消毒散」加減,益氣化瘀與排膿生肌並舉。
- 急性期(傷後3日內)
-
外治法特色
- 北宋《太平聖惠方》載「玉真散」外敷,防風、白芷等份為末,酒調敷患處,兼具止痛與防瘍雙效
- 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創「杉木皮夾縛法」,固定折損處並留瘡口排膿通道
三、與相關病證鑑別
-
區別於金瘍
鑑別點 折瘍 金瘍(金屬利器傷) 病因 跌打墜墮 刀劍箭鏃 瘍變特徵 深部組織漸發腫潰 創口直中,易染金毒 -
不同於附骨疽
雖同見骨損膿成,然附骨疽多由血行感染,初無明顯外傷史;折瘍必先有明確外傷誘因,此為鑑別關鍵。
四、現代應用啟示
當代中醫傷科繼承折瘍論治理念,在複雜性骨折合併感染、創傷性骨髓炎等病證中,仍遵循「早期化瘀防瘍、中期托毒外出、後期補益續骨」的治療階梯,體現傳統理論的臨床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