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折腰
折腰為中醫病證名,意指腰部疼痛劇烈,如同被折斷之感,屬「腰痛」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「腎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而赤者,當病折腰。」指出腎脈異常與折腰之關聯,並提示此證與腎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折腰之成因多與腎虛、經絡瘀滯、外感邪氣或內傷勞損有關:
- 腎虛為本:腰為腎之府,若腎氣不足,精髓虧虛,腰脊失養,則易見疼痛如折。腎陽虧者,多伴畏寒肢冷;腎陰虛者,常見腰膝酸軟、五心煩熱。
- 經絡瘀阻: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腰背,若氣血運行不暢,或跌僕損傷致瘀血內停,則脈絡不通,發為劇痛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閃挫瘀滯,腰痛如錐。」
- 外感寒濕:寒性收引,濕性重濁,寒濕之邪侵襲腰部,阻遏陽氣,氣血凝滯,可致腰部冷痛,轉側不利,甚則如折。
- 勞損過度:久坐、負重或長期姿勢不良,耗傷筋骨,致氣血失和,亦可誘發折腰。
辨證論治
折腰之治,須分虛實寒熱,常見證型如下:
-
腎虛型
- 腎陽虛:腰部冷痛,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右歸丸或青娥丸加減。
- 腎陰虛:腰膝酸軟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腎填精,方用左歸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-
瘀血型
- 痛處固定,刺痛拒按,轉側困難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用身痛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加減。
-
寒濕型
- 腰部重痛,遇寒加重,苔白膩,脈沉遲。治宜散寒除濕,方用獨活寄生湯或甘薑苓朮湯加減。
針灸與外治法
- 針灸:取腎俞、命門、腰陽關、委中等穴,寒濕者加灸,瘀血者配合刺絡放血。
- 推拿:以柔筋正骨手法治療,鬆解局部經筋,改善氣血運行。
- 外敷:寒證可用溫經散寒之藥膏;瘀血證則以活血化瘀之外用方敷貼。
古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載:「凡腰痛有五:一曰陽虛,二曰陰虛,三曰風濕,四曰腎虛,五曰墜墮。」強調折腰需分因論治。《證治準繩》則詳述跌僕所致腰痛,主張活血行氣為先。
折腰一證,雖以腎虛為本,然臨床須察其標實,辨明寒、濕、瘀之偏盛,方能標本兼治,緩解其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