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折針(斷針)
折針,又稱斷針,乃針刺療法過程中針身於人體內發生折斷之現象。此術語最早見載於明代高武所著《針灸聚英》,其引《本草》之言:「醫工針人而針折在肉中不出」,描述此特殊臨床狀況。
病因病機
折針之發生,多緣於以下因素:
- 針具損蝕:針身因長期使用或保養不當,造成金屬疲勞、鏽蝕,致使結構強度下降。
- 操作失當:施針者手法過於粗猛,或進針角度不當,施加過大扭轉力。
- 患者因素:針刺期間患者突然變換體位,或肌肉驟然緊張收縮,致針身承受非常壓力。
- 針具質量:古代冶金技術所限,針體純度不足;現代則多因針具反覆消毒使用致金屬疲勞。
臨床表現
斷針後,患者可能感覺針刺部位突然失去針感,或伴隨輕微異物感。依斷針深度可分:
- 表淺折斷:斷端顯露於皮膚表面或皮下可觸及
- 深層折斷:針體完全埋入肌肉層或更深組織
處理方式
歷代醫家對折針處理累積豐富經驗,主要方法包括:
-
表淺處理:
- 斷端外露:以消毒鑷子直接鉗取
- 斷端平皮:輕按周圍組織使斷端顯露後取出
-
深層處理:
- 傳統技法:用磁石外引(見《醫宗金鑒》)
- 外科手術:完全埋入者需切開取針
預防之道
古代醫家強調「上工治未病」,對於折針重在防範:
- 針前詳檢針具,觀其是否有鏽蝕、彎曲之跡
- 施針時囑患者保持體位安定
- 避免於肌肉緊張部位使用過細針具
- 嚴格執行針具使用次數限制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