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折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折針,又稱斷針。是指針刺時針身在人體內發生折斷的現象。多由針身傷蝕,或操作粗猛,或患者體位變動過猛所致。
針折後,患者應保持原體位。如斷端尚在體外,可即撥出;如斷端與皮面相平或稍低,可在其附近按壓,當斷端外露時,再予鉗除;若斷端埋入較深,簡易方法不能取出時,則需手術取出。故針刺前應注意檢查,重在預防。
《針灸聚英》中記載:「折針,本草雲,醫工針人而針折在肉中不出。」
針折的危害
針折後,針身殘留在體內,會對人體造成以下危害:
- 引起局部感染。針身表面可能附著有細菌,當針身折斷後,細菌會隨之進入人體,引起局部感染。
- 損傷組織。針身折斷後,可能會刺破血管或神經,造成組織損傷。
- 影響治療效果。針折後,針身殘留在體內,會影響針刺的治療效果。
因此,針刺時應注意避免針折,一旦發生針折,應及時處理,以免造成不良後果。
針折的預防
針折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選擇質量合格的針具。
- 使用前檢查針具是否有損傷。
- 操作時動作要輕柔,避免粗暴用力。
- 患者體位變動時要緩慢進行,避免突然變動。
- 針刺後要留針觀察一段時間,以確保針身沒有折斷。
通過以上措施,可以有效避免針折的發生。
針折的處理
針折後,患者應保持原體位,不要自行拔出針身。如斷端尚在體外,可即撥出;如斷端與皮面相平或稍低,可在其附近按壓,當斷端外露時,再予鉗除;若斷端埋入較深,簡易方法不能取出時,則需手術取出。
針折後,如出現局部紅腫、疼痛、化膿等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