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艾

針艾乃中醫刺灸療法之主要工具與材料,其名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之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:「鑱石針艾治其外」。此二者各司其職,針用以刺入,艾施於灸療,各有所長而相輔相成。

針具乃中醫針刺治療之核心器械,其形制隨時代演變而有不同:

  1. 九針:據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載,古代針具分為鑱針、圓針、鍉針、鋒針、鈹針、圓利針、毫針、長針及大針九種,稱之為"九針",各有所主病證。
  2. 毫針:為今日常用之針具,細若毫髮,刺入時痛感輕微,適用於絕大多數針刺治療。
  3. 三稜針:尖端呈三稜形,多用於刺絡放血療法。

針刺之效,在於調和陰陽,通利氣血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,營其逆順出入之會。」

艾草(Artemisia argyi)為菊科植物,其葉經乾燥後製成艾絨,乃灸法之主要材料:

  1. 艾絨:質地柔軟,易燃而火力溫和,燃燒時穿透力強。
  2. 艾灸形式

    • 直接灸:分為瘢痕灸與非瘢痕灸
    • 間接灸:如隔薑灸、隔蒜灸、隔鹽灸等
    • 艾條灸:包括溫和灸、雀啄灸、迴旋灸

《本草綱目》云:「艾葉能灸百病。」其性溫熱,能溫通經絡、祛寒除濕、扶陽固脫。

機理探討

針灸作用機理,從中醫理論而言:

  1. 調和陰陽:《靈樞·根結》曰:「用針之要,在於知調陰與陽。」

  2. 疏經通絡:針刺可疏通經絡,艾灸能溫煦經脈。
  3. 扶正祛邪:針灸能調動人體正氣,驅除外邪。

從現代醫學角度看,針灸能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,促進血液循環,增強免疫功能。

臨床運用

針艾配合,可施用於多種病症:

  1. 痛證治療:如頭痛、腰痛、關節痛等
  2. 內科疾病:消化不良、失眠、氣喘等
  3. 婦科疾病:月經不調、痛經等
  4. 養生保健:可增強體質,預防疾病

《針灸甲乙經》云: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」針刺與艾灸各有擅場,臨床常配合使用,以達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