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砭
針砭為中醫學之傳統療法,泛指針刺與砭石兩種治療技法的合稱。此術起源甚早,在遠古時期,醫者多以砭石為針具,故「針」、「砭」常並稱,後世雖發展出金屬針具,然「針砭」一詞仍沿用至今,體現其於中醫史上之重要地位。
砭石療法
砭石為古代醫療工具,多以緻密光滑之石材磨製而成,其運用早於金屬針具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「砭石者,亦從東方來」,表明砭石療法源於東方地域。其作用原理在於以石具刮摩或按壓體表特定部位(如經絡、穴位或痛處),以達到疏通氣血、祛除邪氣之效。
古代砭石不僅用於刺絡,亦廣泛應用於按摩、溫熨等法。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,砭石可針對「病在脈」、「病在血」等症候,透過物理刺激調節經絡運行,改善氣血瘀滯。
針刺療法
針刺為中醫外治要術,以金屬細針刺入穴位,透過提插捻轉等手法激發經氣,調和陰陽。相較於砭石,針具更為精細,能深入特定經穴,作用層次更深。《靈樞·官針》詳細記載九針之形制與適應症,如毫針用於調氣,鋒針用於瀉血等,體現針法之系統化發展。
針刺與砭石雖工具相異,然其核心理念皆基於經絡學說,透過刺激體表以影響內在臟腑功能,達到「從外治內」之效。
針砭於典籍與歷史
古代文獻多見針砭並提,如宋代《西齋話記》記載隴州道士曾若虛「善醫,尤得針砭之妙術」,反映其於臨床之廣泛應用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亦強調針砭須「察脈辨證」,方能精準施治。
明清以降,針砭療法更趨細化,衍生出「砭鍼」(結合砭石與針刺)等複合技法,進一步豐富中醫外治體系。
綜觀之,針砭不僅為技術統稱,更承載中醫「因地制宜、因器施術」之治療智慧,其理論與實踐深度結合經絡、氣血學說,成為傳統醫學不可或缺之部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