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柄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柄灸

針柄灸,又稱溫針灸,為針灸療法之一,結合針刺與艾灸之效,通過在針柄上施灸,使熱力沿針體傳導至經絡穴位,達到溫通經脈、調和氣血之目的。此療法兼具針刺之疏通與艾灸之溫補,尤其適用於寒證、虛證及經絡氣血瘀滯之疾。

操作原理

針柄灸在針刺得氣後,於針尾(針柄)處固定艾絨或艾條段,點燃後使其緩慢燃燒,熱力透過針身傳導至深層組織。此操作既能避免直接艾灸灼傷皮膚,又能增強針刺之溫效,適合需長時間留針且需溫熱刺激之病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溫通經絡:艾火之熱力配合針刺,可化解寒濕凝滯,促進氣血運行,適用於風寒濕痹、關節冷痛等症。
  2. 補益陽氣:艾性溫熱,能振奮臟腑機能,尤適脾胃虛寒、陽氣不足者。
  3. 行氣活血:針刺搭配艾熱,可增強行氣化瘀之效,對氣滯血瘀型痛證(如痛經、跌打損傷)效果顯著。

臨床應用

針柄灸多用於以下症候:

  • 風濕痹痛:如肩頸腰腿痛,因寒濕阻絡所致者。
  • 虛寒諸證:如脘腹冷痛、泄瀉、手足不溫。
  • 婦科疾病:寒凝血瘀之痛經、月經不調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之原則,通過針灸協同,強化療效,為傳統外治法之重要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