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撥白內障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撥白內障術

針撥白內障術,亦稱金針撥障術,為中醫眼科重要手術技法,源遠流長,乃在中醫古籍所載「金針開內障」基礎上,融會現代醫學手術原理改良而成。此術專治「圓翳內障」(即西醫所謂白內障),尤其適用於年老體弱、不宜接受西方白內障手術之患者。

歷史淵源

金針撥障之術最早可追溯至唐代,《外臺秘要》已有相關記載,至明代《審視瑤函》更詳述其操作要領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將其歸為「開導法」,謂其能「撥去翳障,使目光復明」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白內障成因多與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有關,致使目珠失去濡養,晶珠逐漸混濁。針撥白內障術不直接摘除混濁之晶體,而是運用特製金針,通過特定穴位進入眼內,將已混濁之晶體撥離光路,使患者重獲視力。

操作特點

  1. 器械精製:使用純金或合金特製之撥障針,長約三寸,針頭微彎,利於術中操作。
  2. 穴位選擇:通常於角膜緣外側約4毫米處進針,避開重要血管與組織。
  3. 手法細膩:需嚴格掌握「進針、探針、撥針、退針」四步手法,動作輕柔精準。
  4. 適應範圍:特別適合晶體完全成熟但尚未硬化之老年性白內障。

術後調理

中醫強調術後需輔以內服藥物,如明目地黃丸、石斛夜光丸等滋養肝腎之劑,配合針灸調理,以鞏固療效,促進氣血運行。

此術集中醫眼科數百年臨床經驗之精華,體現中醫學「簡、便、廉、驗」之特色,至今仍在中醫眼科領域佔有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