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刺補瀉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刺補瀉法
針刺補瀉法是中醫針灸治療中,為實現「補虛瀉實」治療目的而發展形成的一系列特殊針刺手法技術體系。此概念源遠流長,自《黃帝內經》即有詳細記載,歷經兩千餘年臨床實踐與理論發展,形成了完整的操作規範與理論架構。
歷史淵源與理論基礎
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首提「虛則實之,滿則泄之」的治療原則,奠定了補瀉法的理論根基。《靈樞·官能》進一步闡述:「瀉必用員,切而轉之;補必用方,微旋而徐推之」,此為最早的補瀉操作規範。後世醫家如《難經》、《千金要方》等均有補充,至明代《金針賦》系統歸納為「補瀉七十二法」,形成完備的技術體系。
補瀉法理論基礎建立在:
- 陰陽平衡理論:補法調動陽氣,瀉法疏泄陰邪
- 經氣循行學說:順逆經絡走向影響氣血流注
- 衛氣營血理論:不同手法調節氣血分布
- 五行生剋原理:結合經絡五行屬性施術
主要補瀉手法分類
徐疾補瀉法
- 補法操作:緩慢進針,分層次逐步深入,得氣後迅速出針
- 瀉法操作:快速進針直達應有深度,得氣後緩慢分段退針
- 作用機理:進針速度影響經氣聚散,《靈樞·小針解》云:「徐而疾則實者,言徐內而疾出也」
開闔補瀉法
- 補法操作:出針後立即按壓針孔,閉塞孔竅
- 瀉法操作:出針時搖大針孔,不加按壓
- 古典依據:《素問·刺志論》「入實者右手開針空也,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」
迎隨補瀉法
- 針向迎隨:
- 補法:針尖順經脈走向刺入
- 瀉法:針尖逆經脈走向刺入
- 時辰迎隨:
- 結合子午流注,在經氣旺盛時施術
- 《標幽賦》云:「知迎知隨,氣可令和」
捻轉補瀉法
- 補法操作:拇指向前(順經)捻轉,角度小(<180°),頻率慢
- 瀉法操作:拇指向後(逆經)捻轉,角度大(>180°),頻率快
- 精要:《金針賦》「左轉從陽,能行諸陽;右轉從陰,能行諸陰」
提插補瀉法
- 補法操作:重插輕提(下插用力,上提輕緩),幅度小
- 瀉法操作:輕插重提(下插輕柔,上提用力),幅度大
- 量化標準:古代以「豆許」為度量,《針灸大成》載「提針至天部,插針至地部」
組合補瀉手法
臨床常將基礎手法複合運用,形成高級補瀉技術:
- 燒山火:三進一退+提插補法+呼吸補法+開闔補法,產生溫熱感
- 透天涼:一進三退+提插瀉法+呼吸瀉法+開闔瀉法,產生清涼感
- 陽中隱陰:先施補法後行瀉法,補陽兼瀉陰
- 陰中隱陽:先施瀉法後行補法,瀉陰兼補陽
現代研究與發展
當代針灸學結合神經生理學研究發現:
- 補法多引發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(如P物質)
- 瀉法促進抑制性遞質分泌(如腦啡肽)
- 提插補法可增強局部微循環血流速度達40-60%
- 捻轉瀉法能使痛閾提高2-3倍
在操作量化方面,現代提出:
- 標準捻轉頻率:補法60次/分,瀉法120次/分
- 最佳提插幅度:補法0.3-0.5cm,瀉法0.8-1.2cm
- 有效刺激時間:補法持續1-3分鐘,瀉法持續3-5分鐘
臨床應用要點
補瀉手法選擇須遵循:
-
辨證施治原則:
- 虛證用補:氣血陰陽不足
- 實證用瀉:氣滯、血瘀、痰濕等
- 虛實夾雜則補瀉兼施
-
經絡辨證要領:
- 陽經病多用瀉法,陰經病多用補法
- 五輸穴補瀉:所出為井,所溜為滎,所注為輸,所行為經,所入為合
-
得氣調控關鍵:
- 補法要求「氣至而有效」,瀉法要求「氣散而病除」
- 《靈樞·終始》強調「邪氣來也緊而疾,谷氣來也徐而和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