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刺麻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刺麻醉

概念與發展沿革

針刺麻醉,簡稱針麻,是一種以針刺特定穴位為主要手段,達到手術麻醉效果的中醫技術。此技術源於中國傳統針灸療法,於二十世紀中期發展為系統性麻醉方法,並於臨床逐步推廣應用。其特點在於避免化學麻醉藥物之副作用,使患者於術中保持意識清醒,且術後疼痛較輕、恢復週期較短。

據《針灸麻醉》一書記載,針麻初期以頭頸部手術應用為主,後經科研團隊系統性整理,擴展至百餘種手術類別,尤其對心肺功能不佳、體虛或休克患者具獨特優勢。

臨床操作原理與方法

針麻之操作以中醫經絡理論為核心,透過刺激特定穴位以調動氣血運行,進而產生鎮痛效應。選穴原則主要包含三類:

  1. 循經取穴:依據手術部位所屬經絡,選取相應經脈之穴位。例如肺切除術多選取手太陰肺經之穴位。
  2. 辨證取穴: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,選取調和陰陽之要穴,如足三里、合谷等具全身調節作用之穴位。
  3. 局部取穴:於手術鄰近區域選取穴位,如眼部手術取攢竹、瞳子髎等。

操作手法包含:

  • 手針運針:以捻轉、提插等傳統針刺手法持續刺激穴位。
  • 電針麻醉:於針上通以微量電流,加強刺激效果。
  • 穴位注射:於穴位注入少量藥液(如維生素B1或葡萄糖),以延長刺激作用。

必要時可輔以少量鎮靜或鎮痛藥物,惟全程仍以針刺為主體。

適應範圍與臨床優勢

針麻尤其適用於以下情況:

  • 頭頸胸部手術:如甲狀腺切除、拔牙、扁桃體摘除等,因該區域經絡分佈密集,針麻效果顯著。
  • 高風險患者:如心、肝、腎功能不全者,可避免藥物代謝負擔。
  • 術後恢復需求高者:如剖腹產患者,針麻能減輕術後腸麻痹,促進氣血流通。

現存問題與技術限制

儘管針麻具多項優勢,其臨床應用仍存在若干課題:

  1. 鎮痛不全:部分患者於術中仍感疼痛,尤其於深部組織操作時。
  2. 肌肉鬆弛不足:相較於全身麻醉,針麻對肌肉鬆弛之控制較弱,不利於腹腔等需高度鬆弛之手術。
  3. 內臟牽拉反應:處理臟器時可能引發不適,如腹部手術之噁心、嘔吐感。

此等問題與個體經絡敏感性、術式複雜度相關,尚待進一步研究改良。

理論基礎探討

從中醫角度觀之,針麻機制涉及「通則不痛」理論,藉由針刺激發經氣,調和營衛,阻斷痛覺傳導。現代研究則指出,針刺可能促進內啡肽等鎮痛物質釋放,並調節大腦皮質感覺區活動,形成中樞性鎮痛效應。

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用針之要,在於知調陰陽」,恰可解釋針麻透過平衡陰陽而達至麻醉狀態。此外,督脈作為「陽脈之海」,於針麻中常選用大椎、水溝等穴以統攝諸陽,增強鎮痛效果。

文獻與工具發展

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之《針灸麻醉》,系統性彙整針麻技術,涵蓋:

  • 針麻發展簡史
  • 經絡理論於麻醉之應用
  • 各科手術穴位配伍
  • 電針儀器操作指南

該著作標誌針麻由經驗技術邁向理論化,並為後續研究奠定基礎。

總言之,針刺麻醉為中醫現代化之重要實踐,其融合傳統經絡學說與臨床需求,雖有未臻完善之處,然獨特之治療理念仍具深遠發展潛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