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刺深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刺深度乃中醫針灸施術之關鍵要素,指針體刺入機體之深淺程度。《黃帝內經》對此有深刻論述,《素問·刺要論》云:「病有浮沈,刺有淺深,各至其理,勿過其道。」闡明針刺深度須與病位相應,遵循「病深刺深,病淺刺淺」之原則。

在臨床實踐中,針刺深度之把握需考量多重因素: 其一,經絡穴位特性。十二經脈各有其循行深淺,《靈樞·經水》載:「經脈深淺,各如其部」。如足陽明胃經循行較深,其所屬之足三里穴可刺較深;而手太陰肺經循行較淺,其列缺穴則宜淺刺。

其二,解剖部位差異。肌肉豐厚處如臀部環跳穴可深刺達2-3寸,而頭面諸穴如印堂、太陽等處則僅宜淺刺3-5分。《針灸大成》特彆強調胸背俞穴刺法:「背俞委中並胸腹,呼吸針刺有深淺」。

其三,病證性質與病程。新病、表證多取淺刺以應其表,如《難經·七十一難》所言:「針陽者,淺而疾之」;久病、裏證則需深刺以達其裏。痹證初起可在患處淺刺,久痹則需深刺至筋骨。

其四,季節氣候影響。《靈樞·終始》指出:「春氣在毛,夏氣在膚,秋氣在分肉,冬氣在筋骨」,故針刺深度應隨四時變化調整,春季淺刺,冬季稍深。

歷代醫家對針刺深度各有發揮,《千金要方》記載不同體型之針刺區別:「壯士直刺,瘦人弱刺」,說明體質差異亦當納入考量。金元時期張潔古更提出「三才刺法」,將針刺深度分天、人、地三部,對應不同治療層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