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刺手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刺手法
針刺手法為中醫針灸治療之核心操作技術,亦簡稱「針法」或「刺法」。其內容涵蓋進針、運針及出針等步驟,並著重於調控經氣、誘發得氣及施行補瀉,以達治療之效。以下分述其主要內涵:
一、基本操作
- 進針法
進針講求「輕、柔、準、速」,旨在減輕患者不適並精準刺入腧穴。傳統手法包括:- 單手進針:以拇指與食指持針,快速刺入皮膚。
- 雙手進針:輔以押手(非持針手)固定穴位,刺手指力推送針體,多用於細針或特殊部位。
- 管針進針:借助針管輔助,減少疼痛,現代臨床常見。
-
運針法
針體刺入後,透過手法調節經氣運行,主要分為:- 基本手法:提插(上下運動)、捻轉(左右旋轉),為得氣之基礎。
- 輔助手法:如循法(沿經輕撫)、彈法(彈動針柄)、刮法(指甲刮柄),用以導引氣至。
-
出針法
出針時須順勢緩提,避免牽拉組織。若需止血,可稍壓針孔;若欲瀉邪,則搖大針孔後出針。
二、進階手法
-
得氣調控
得氣為針刺生效之關鍵,表現為醫者手下「沉緊感」,患者有酸、麻、脹、重等反應。手法包括:- 候氣法:留針靜待經氣來復。
- 催氣法:加強提插捻轉,或配合溫灸、拍擊經絡。
-
補瀉手法
依《內經》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原則,手法各異:- 補法:輕柔緩進,順經刺入,行淺層刺激(如燒山火)。
- 瀉法:重按疾刺,逆經而施,深插強捻(如透天涼)。
- 平補平瀉:均勻提插捻轉,適用於氣機失調。
-
複式手法
結合多種單式手法,如:- 青龍擺尾:針尖斜向病所,搖曳針尾以通經氣。
- 蒼龜探穴:分層進退提插,搜索氣至。
三、古典理論依據
針刺手法根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「氣至而有效」;《針經指南》進一步歸納「動、退、搓、進、盤、搖、彈、捻」等手法。後世醫家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更系統化補瀉操作,成為臨床重要參考。
針刺手法之精微,在於醫者「手如握虎,心無內慕」,透過指力與意念調和氣血,方顯針灸「調陰陽、通經脈」之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