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罐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罐法

針罐法為中醫外治療法之一,結合針刺與拔罐技術,運用兩種療法的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。其操作方式為:先於選定穴位施以針刺,待得氣(即針刺部位產生酸、麻、脹、重等經氣反應)後留置針具,再於針上覆蓋罐具,透過負壓吸引使局部皮膚與組織隆起,形成瘀血或充血狀態。此法兼具針刺疏通經絡與拔罐溫通散寒之效,尤其適用於風濕痹證、氣滯血瘀等病症。

作用機理
針罐法以經絡理論為基礎,透過針刺調節氣血,結合拔罐的負壓作用,進一步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《內經》提及「刺絡留血」之理,針罐法即融合此概念,利用拔罐的吸附力加強針刺對經絡的刺激,使氣血流通更為暢旺。此外,針具留置於穴位時,拔罐產生的溫熱效應可助陽氣升發,驅散寒濕邪氣,對寒凝經脈所致的痹痛有顯著緩解之效。

適應症
針罐法主要應用於風濕痹痛、筋骨痠痛、跌打損傷等症。風濕痹證多因外邪侵襲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針罐法能疏通經絡、散寒除濕,減輕關節腫脹及疼痛。對於陳舊性損傷或氣滯血瘀型痺阻,針刺配合拔罐可活血化瘀,改善局部循環。

操作要點
施術時需精準定位穴位,針刺後確保針體穩固,再以適當罐具吸附。罐具多以玻璃罐或竹罐為主,利用火力或抽氣方式產生負壓,吸附時須避免壓迫針柄,以維持針刺深度與角度。留罐時間通常為5至15分鐘,視患者體質與病情調整。

臨床應用
針罐法常見於治療肩頸腰背痛症,如風寒濕痹引起的肩周炎、腰椎間盤突出等。若配合特定穴位,如風池、肩井、腎俞等,可強化祛風散寒、舒筋活絡之效。此外,此法亦可用於緩解慢性疲勞綜合症,透過調節經氣、鬆解肌肉緊張,達到舒緩身心之效。

綜觀之,針罐法融合針灸與拔罐之長,透過物理刺激與經絡調節,廣泛應用於痺證及氣血瘀滯相關病症,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