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倒產
倒產,又稱「腳踏蓮花生」、「踏鹽生」、「踹地生」、「倒生」、「顛倒」、「逆生」、「逆產」,指分娩時胎兒足部先出,而非頭部先露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足位分娩」。此類產式在臨床上屬於異常胎位,與正常頭位分娩相較,生產過程較為困難,易引發產程延滯或併發症。
中醫對倒產的認識
中醫古籍中對倒產的記載甚早,多歸因於母體氣血失調、胎氣不順或外感邪氣干擾。《婦人良方》提及:「逆產者,蓋因母氣血虛弱,不能束胎,或起居不慎,觸犯禁忌,致兒轉身未遂,遂成倒產。」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載:「逆產之由,或因母體虛弱,胞宮氣血不足,胎失所養;或因跌撲驚恐,氣亂血逆,胎轉異常。」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弱:孕母素體氣血不足,胞宮無力正位養胎,胎兒轉動失常,形成倒產。
- 情志失調:孕婦驚恐憂思過度,氣機逆亂,影響胎兒正常轉位。
- 外傷觸動:孕期跌撲挫閃,直接震動胞宮,導致胎位不正。
- 胞宮寒凝:寒客胞脈,血行不暢,胎兒轉動受阻,難以歸正。
中醫辨證與調治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若妊娠後期發現胎位不正,可透過針灸、藥物及導引術調整:
- 針灸:常選至陰穴(足太陽膀胱經井穴),以艾灸溫通經氣,促進胎兒轉動。
- 方藥:氣血虛弱者可用「八珍湯」加減;氣滯血瘀者選「保產無憂散」以理氣活血。
- 導引術:如「膝胸臥位」,藉姿勢調整協助胎兒歸位。
倒產之記載與治法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之特色,結合氣血、經絡理論,以調和母胎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