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拔腫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倒拔腫瘍

倒拔腫瘍為中醫外科治療腫瘍之外治法,其名取自「倒拔」之意,即透過調整患肢體位,使其抬高懸起,以減輕局部腫痛。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五記載:「腳背或腳趾腫痛不可忍,以腳高懸起,其痛方止些;若以腳垂下,其疼不可當也,名曰倒拔腫瘍。」此法適用於氣血壅滯、經絡不通所致之腫痛,尤常見於下肢。
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腫瘍之成因多與氣血運行不暢、濕熱瘀阻或外邪侵襲有關。患肢下垂時,氣血因重力下注,加重局部經絡阻塞,故疼痛加劇;而抬高患肢可助氣血回流,緩解瘀滯,從而減輕腫痛。此原理與「通則不痛」之治則相符,亦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之治療思想。

臨床應用與方藥
《證治準繩》提及,倒拔腫瘍初期可服「兩面龜」煎酒,取其活血散瘀、消腫止痛之效;若未見效,則改用「兩面龜散」加強療效。若腫痛仍劇,可以「蛇薯」(即白蘞)磨酒外敷或內服,此藥性涼味苦,能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,對熱毒瘀結之腫瘍尤具良效。

與其他外治法之區別
倒拔腫瘍強調體位調整與藥物並用,不同於單純敷貼或針灸。其特色在於結合「動靜相宜」之理,透過體位變化輔助藥力,促進氣血調和。此法亦常見於跌打損傷或癰疽初起之症,但須辨明病因,若屬虛寒或氣血虧虛者,則需配伍溫補之品。

古籍延伸記載
除《證治準繩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載類似治法,強調「懸足法」可引邪外泄;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,肢體腫瘍若伴隨發熱,需加用清熱涼血之劑,如黃連解毒湯,以標本兼治。

倒拔腫瘍體現中醫「外治內調」之整體觀,其法簡便,然須依證配伍方藥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