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灸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灸科
針灸科為中醫傳統醫學重要分支之一,專精於針刺與艾灸療法,合稱「針灸」。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,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便有系統性記載,並於歷代醫家中不斷發展完善。
歷史沿革
唐代始設「針科」,為針灸學正式納入官方醫學分科之始。宋代進一步細分為「針兼灸科」,強調針刺與艾灸並用之治療特色。元、明兩代沿襲此制,設「針灸科」,使其理論與技術更趨成熟。清朝前期仍保留針灸科,然至道光二年(公元1822年),太醫院廢除此科,致使針灸一度式微。然民間傳承未絕,近現代以來,針灸療法因療效顯著,再度受到重視,並成為中醫臨床重要治療手段之一。
針灸理論基礎
針灸療法以經絡學說為核心,認為人體內存在「十二經脈」、「奇經八脈」等氣血運行通道,透過刺激特定「腧穴」,可調整氣血陰陽平衡,疏通經絡阻滯,從而達到治病養生之效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,營其逆順出入之會。」即闡明此理。
主要治療方法
- 針刺療法:使用金屬針具(如毫針、三棱針等)刺入腧穴,施以提插、捻轉等手法,激發經氣,調和陰陽。
- 艾灸療法:以艾絨點燃後燻灼或溫熨穴位,利用其溫熱之性,達到溫通經絡、扶陽固脫之效。
- 其他技法:如拔罐、刮痧、電針等,亦常與針灸配合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
臨床應用
針灸科廣泛應用於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等各科疾病,尤其擅長治療痛症(如頭痛、腰痛)、經絡痺阻(如中風後遺症)、功能失調(如失眠、消化不良)等病症。現代研究亦證實,針灸能調節神經、內分泌及免疫系統,展現其科學性與實用價值。
針灸科不僅為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,更因其獨特療效,成為世界衛生組織(WHO)推薦的傳統療法之一,展現中醫千年智慧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