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灸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灸療法

針灸為針法與灸法的合稱,屬中醫外治法的核心技術,起源悠久,載於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醫籍。其理論基礎植根於經絡學說,強調藉由刺激特定穴位,調節人體陰陽平衡與氣血運行,從而達到防治疾病之效。

針法

針法以特製金屬針具(如毫針、三棱針)刺入人體穴位,透過提插、捻轉等手法激發經氣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出:「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,指出針法能疏通經絡滯阻,促進氣血循環。臨床操作需遵循「得氣」原則,即針刺後產生酸、麻、脹等感應,稱為「氣至」,為療效關鍵。

灸法

灸法則以艾絨為主要材料,製成艾條或艾炷,於穴位或患處施行溫熱刺激。《醫學入門》稱:「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」,說明灸法尤擅補虛溫陽。其作用機理在於透過艾火熱力滲透,溫通經脈、驅散寒濕。常見形式包括直接灸(如隔薑灸)、間接灸(如懸灸)等,適用於寒證、虛證及慢性痺痛。

協同作用

針灸二者雖手法相異,然皆以經絡學說為指導,透過穴位刺激調動人體自癒機能。《針灸甲乙經》強調:「用針之要,在於知調陰與陽」,而灸法亦有「引火歸元」之效。臨床上常配合使用,如「溫針灸」結合針刺與艾灸熱力,增強溫經散寒之效,適用於風濕痺痛、脾胃虛寒等證。

理論延伸

中醫認為,針灸作用於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及相關腧穴,可影響「衛氣營血」的輸布。現代研究提出,其機制可能與調節神經內分泌、改善局部微循環有關,然傳統理論仍以「通其經脈,調其虛實」為核心依據,展現中醫特色之整體觀與辨證論治思想。

針灸療法涵蓋範圍廣泛,從急症(如扭挫傷)到內科雜病(如失眠、消化不良)皆可應用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的治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