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灸銅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灸銅人乃中醫針灸教學專用之立體人體模型,首創於北宋天聖四年(1026年),由御醫王惟一奉敕設計,為中國醫學史上首件經官方認可之標準化針灸教具。此銅人融合宋代以前經絡學說之精粹,實為集醫療、教育、考核功能於一體之創舉。
形制構造: 銅人以精銅鑄造,高約等身(據考證約175-180公分),體表精確鏨刻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之循行路線,並標註354個腧穴(依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所載)。其胸腹腔為中空設計,內置可拆卸之臟腑模型,符合「內景外現」之傳統醫學觀念。頭部特設可開合之顱骨結構,展示「顚會」等頭部要穴。
教學功能:
- 經絡立體展示:突破平面圖經限制,直觀呈現經脈在立體人身的分布規律,尤其解決三陰經於下肢內側之複雜交會問題。
- 腧穴定位訓練:採用「以指度穴」法,依銅人比例教授「骨度分寸法」,如臍下三寸取關元,精確掌握「同身寸」換算標準。
考核機制: 採用獨特「盲刺測驗法」:考核前以黃蠅封閉穴孔,銅人內部注水銀。應試者需隔蠟辨穴,準確刺中則「針入汞出」,誤刺則針拒不入。此法首創客觀量化之針灸技能評估標準,較《黃帝內經》時代「按圖索穴」更為嚴謹。
歷史流變: 天聖銅人原鑄兩具,一置醫官院,一藏相國寺。靖康之變後下落成謎。《元史》載尼泊爾匠人曾修復宋銅人,明英宗時仿鑄「正統銅人」(現存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)。現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「天明銅人」(1785年)是否含宋銅人部件,學界尚存「部分承襲說」與「全盤仿製說」之爭。
學術價值:
- 確立「腧穴-經脈-臟腑」三維對應關係,驗證《內經》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理論
- 解決「命門」「膏肓」等爭議穴位定位,統一北宋以前《明堂圖》七家不同注本
- 影響後世針具改良,宋以後毫針直徑趨細(由唐針0.5mm減至0.3mm),與銅人精準取穴要求直接相關
歷代演進: 明代高武鑄男女童三式銅人,首現性別與發育差異考量;清乾隆「鑄錫銅人」採用分段插銷結構,便於分解教學。現代仿製品更結合磁共振成像數據,如中國中醫科學院藏「數字化仿宋銅人」,在保持傳統經穴定位基礎上,融合肌肉動力學參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