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蔽心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蔽心骨傷,又稱劍突損傷,屬中醫骨傷科範疇,首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。蔽心骨即現代解剖學所稱劍突,位於胸骨體下端,形如利劍,為任脈循行所過之處,與心包絡相鄰,故古稱「蔽心」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外力直接作用所致,《醫宗金鑑》指出:「跌打撞擊,骨縫必錯」,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氣滯血瘀:外力衝擊致經絡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停聚於局部。
- 骨錯筋傷:暴力導致劍突微小錯位或周圍筋肉韌帶撕裂,如《傷科補要》所言:「骨斷筋翻,瘀血凝滯」。
- 經脈受阻:劍突為任脈所過,損傷後影響衝任二脈氣血輸布,甚則累及心包絡。
證候特點
- 局部腫痛:瘀血停聚則腫脹青紫,按之痛甚,咳嗽、深呼吸時牽引作痛。
- 功能障礙:因疼痛致腰背傴僂難伸,轉側不利,嚴重者可見「形如佝僂」之態。
- 脈象舌診:脈多沉澀或弦緊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辨證論治
-
內治法
- 初期(傷後1-2週):以「破」為主,方用《醫學發明》復元活血湯(柴胡、天花粉、當歸、紅花、甘草、穿山甲、大黃、桃仁)加減,重在疏肝通絡、逐瘀止痛。若瘀重痛劇,可配合七厘散或八厘散沖服。
- 後期(2週後):轉以「和」為法,選《傷科大成》和營止痛湯(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蘇木、陳皮、桃仁、續斷、烏藥、乳香、沒藥)調和氣血,佐以補骨脂、骨碎補強筋續骨。
-
外治法
- 藥熨療法:以《醫宗金鑑》艾醋湯(艾葉、醋)熱敷患處,溫通經脈、散瘀消腫。
- 膏藥外貼:萬靈膏(羌活、獨活、白芷、當歸等)敷貼,配合「振梃」(古代按摩工具)輕叩周邊以鬆解筋結。
- 手法整復:若觸診發現劍突輕度錯移,可施以「端提捺正」手法,但需避開胸骨柄以防內傷。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·瘍醫》強調:「胸腹傷重,必先觀其氣血通滯」,治療需兼顧臟腑氣機。清代《傷科匯纂》更詳述:「蔽心骨傷,當辨新久,新傷多實宜攻,久傷多虛宜補」,臨床需結合患者體質調整治法。
現代發揮
當代中醫骨傷科學認為,蔽心骨傷若合併胸肋內傷,可參照「胸脅內傷」辨證,酌加瓜蔞、薤白寬胸散結;若瘀久化熱,局部灼痛者,可加牡丹皮、赤芍涼血化瘀。針灸取任脈鳩尾穴配內關,有助通調心氣、緩解疼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