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導引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導引:中醫養生與治療的重要技法

導引的定義與起源

導引,又稱「道引」,是中醫學中一類以主動肢體運動為主,配合呼吸調節的養生與治療方法。其核心概念源自《莊子·刻意》晉代李頤的註解:「導氣令和,引體令柔」,意指通過特定動作引導體內氣血運行,同時使肢體柔軟靈活。

此技法可追溯至上古時期,為當時神仙家與醫家共同重視的養生之道。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畫《導引圖》,繪有四十餘種導引姿勢及術名,是現存最早的導引文獻實物,證實導引術在西漢時期已發展成熟。

導引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記載:「中央者,……其病多痿厥寒熱,其治宜導引按蹻。」唐代王冰對此註解:「導引,謂搖筋骨,動支節……導引按蹻,中人用為養神調氣之正道也。」這說明導引在中醫治療體系中被視為調和氣血、活動筋骨的重要方法。

根據中醫理論,導引主要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:

  • 疏通經絡:通過特定動作刺激經脈,促進氣血運行
  • 調和陰陽:平衡體內陰陽二氣,恢復機體動態平衡
  • 強健筋骨:活動關節,增強肌肉力量與柔韌性
  • 調暢氣機:配合呼吸,改善氣的升降出入功能

導引的分類與形式

傳統導引可分為多種類型:

按動作性質分類

  • 動功導引:如五禽戲、八段錦等成套動作
  • 靜功導引:以特定姿勢配合呼吸與意念
  • 動靜結合:如太極拳等緩慢連貫的運動

按作用部位分類

  • 全身導引:涉及多個肢體與軀幹的綜合運動
  • 局部導引:針對特定部位或經絡的專門練習

按應用目的分類

  • 養生導引:以保健強身為主要目的
  • 治療導引:針對特定疾病設計的專門方法

唐代慧琳《一切經音義》描述:「凡人自摩自捏,伸縮手足,除勞去煩,名為導引。」顯示導引也包含自我按摩與簡易肢體活動。

導引的發展與道教影響

道教將導引納入其修煉體系,並進一步發展豐富。《抱樸子內篇·別旨》記載:「或伸屈,或俯仰,或行臥,或倚立,或躑躅,或徐步,或吟或息,皆導引也。」說明導引形式多樣,不拘一格。

《雲笈七簽》卷三十二至三十四詳細記載多種導引法,指出:「導引之法,深能益人延年,與調氣相須,令血脈通,除百病。」道教經典中保存了大量導引方法,如:

  • 赤松子導引法
  • 寧先生導引法
  • 玄鑑導引法

這些方法多強調導引與呼吸、存思、咽津等技術的配合使用。

導引的生理作用機制

從中醫角度分析,導引具有以下生理作用:

  1. 調和營衛:改善營氣與衛氣的運行與平衡,增強機體防禦能力
  2. 促進消化:「消水谷」即幫助脾胃運化,改善消化吸收功能
  3. 祛風除濕:「除風邪」指驅散外感病邪,特別是風邪與濕邪
  4. 補益氣血:「益血氣」通過運動促進氣血生成與循環
  5. 通利關節:預防和改善關節僵硬、疼痛等問題

代表性導引功法

歷史上形成的著名導引功法包括:

  1. 五禽戲:模仿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鳥五種動物的動作,相傳為華佗所創
  2. 八段錦:由八個動作組成的經典導引功法,有坐式與立式兩種
  3. 易筋經:強調筋骨的鍛鍊,包含十二式主要動作
  4. 六字訣:配合發聲呼吸的導引法,每字對應一臟腑
  5. 太極拳:雖屬武術範疇,但融合了導引的許多原理與方法

這些功法各具特色,但都遵循「形、氣、意」結合的原則,即肢體動作、呼吸調節與精神專注三者協調統一。

導引的現代應用價值

在現代中醫臨床與保健中,導引仍然具有重要價值:

  • 慢性病調理:如高血壓、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輔助治療
  • 筋骨疾病:頸椎病、腰椎間盤突出等 musculoskeletal 問題的康復
  • 情志調節:緩解壓力、焦慮等心理情緒問題
  • 術後恢復:促進手術後身體功能的恢復
  • 老年保健:維持老年人身體機能,預防跌倒等問題

導引作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的重要實踐方式,強調主動自我調節,體現了中醫「形神兼養」、「動靜結合」的整體觀與預防醫學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