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麻(針刺麻醉)

針麻,全稱為針刺麻醉,是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屬麻醉技術範疇,透過針刺經絡腧穴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,達到鎮痛與麻醉效果,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保持清醒,同時減輕或消除痛感。其理論基礎源於中醫經絡學說與氣血運行原理,結合現代醫學對神經調控的研究,形成獨特的麻醉手段。

理論依據

  1. 經絡氣血學說
    中醫認為,疼痛源於「不通則痛」,即氣血瘀滯、經絡阻滂。針刺特定腧穴可激發經氣,促進氣血流通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的效果。例如,針刺合谷穴(手陽明大腸經)可調節頭面部氣血,減輕口腔手術疼痛;內關穴(手厥陰心包經)則常用於胸腔手術鎮痛。
  2. 臟腑-體表相關論
    根據《黃帝內經》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的理論,臟腑病變會反映於體表經絡,反之,刺激體表腧穴亦可影響臟腑功能。針麻通過激活經絡-臟腑間的聯繫,調節內臟痛覺傳導。

臨床操作與取穴原則
針麻的施術需根據手術部位、臟腑歸經及患者體質進行辨證取穴,常見方式包括:

  • 循經取穴:選取手術部位所屬經脈的腧穴,如足三里(胃經)用於腹部手術。
  • 鄰近取穴:於手術區域附近選穴,如拔牙時針刺頰車穴(足陽明胃經)。
  • 遠端取穴:結合「上病下取、下病上取」原則,如胸腔手術取下肢的豐隆穴(胃經)。
  • 耳穴配合:耳部穴位如神門、皮質下等,常與體針並用以增強鎮痛效果。

針麻特點

  1. 安全性高:避免藥物麻醉可能引發的過敏或呼吸抑制等副作用。
  2. 術後恢復快:針刺可同步調理氣血,減少術後併發症如噁心、腹脹等。
  3. 適用範圍廣:歷史記載中曾應用於扁桃體切除、剖腹產等手術,現代亦用於輔助鎮痛。

針麻作為中醫學的創新實踐,體現了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雖現代醫學麻醉技術發展迅速,其理論與臨床價值仍為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重要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