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麻三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麻三關為針刺麻醉臨床應用中的關鍵瓶頸,指目前針麻手術過程中仍未能完全克服的三類生理反應障礙,分別為「鎮痛不全」、「肌肉緊張」及「內臟牽拉反應」。此概念源自二十世紀中葉針麻技術規範化過程,中醫理論認為其根本機制與經氣調控失衡密切相關。

鎮痛不全涉及經絡氣血輸布失司。根據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載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針麻鎮痛效果取決於得氣程度與循經感傳強度。臨床觀察發現,當手三陽經與足陽明經的氣機傳導受阻時,常出現術區痛閾提升不充分的現象,此與西醫學的內源性阿片肽釋放不足理論可相互參照。

肌肉緊張反映肝主筋功能失調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出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針麻過程中若未能有效調節肝經氣血,特別是太衝、陽陵泉等要穴的刺激量不足時,易導致術區肌肉呈局部攣急狀態,此現象與γ-運動神經元興奮性過高相關。

內臟牽拉反應關乎臟腑氣機逆亂。足三陰經與任脈對腹腔臟器有特殊調控作用,《難經·六十六難》強調「五臟募皆在陰而俞在陽」,當針刺未能有效激發內關、公孫等八脈交會穴的調節功能時,易引發迷走神經緊張反射,出現噁心、悶脹等牽拉反應。

現代針麻研究通過經皮穴位電刺激結合子午流注開穴法,嘗試優化經氣運行時空規律。針藥複合麻醉中輔以川芎、延胡索等活血行氣藥材,亦顯示出調控三關的協同效應。目前學界正從經絡實質研究與神經內分泌網絡調控角度,深入探索三關的解決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