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麻誘導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麻誘導期為針刺麻醉過程中之關鍵階段,指從針刺入穴位激發經氣感應(得氣)開始,至達到足夠鎮痛效果以施行手術之時間週期。根據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此期間正為經氣蓄積、調和氣血之重要過程。
傳統理論認為,誘導期之長短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:
- 經絡系統特性:若針刺穴位位於十二經脈交會處或原穴(如合谷、太衝),因氣血運行之樞紐作用,誘導期可相對縮短;反之,若取用絡穴或阿是穴,則需較長時間蓄積經氣。
- 補瀉手法的差異:施行提插捻轉補法時,需遵循「慢推急按」之則(《難經·七十八難》),經氣漸充而達效,故誘導期較長;若用瀉法則以「急提慢按」引邪外出,得氣迅速而誘導期縮短。
- 子午流注時辰影響:依《黃帝内經》時辰氣血流注理論,於所刺經脈當令時辰(如肺經旺於寅時)施術,因經氣充盛,可顯著縮短誘導期。
臨床觀察顯示,不同刺激方法產生差異:
- 手法行針:遵循「候氣→得氣→守氣」傳統程式,需維持「如待貴人,不知日暮」(《標幽賦》)的持續運針狀態,通常需20-30分鐘完成氣血調和。
- 電針刺激:結合現代科技之參數化輸出,通過調節疏密波頻率模擬「鳳凰展翅」等傳統手法(《金針賦》),可將誘導期壓縮至15-20分鐘。
進階研究表明,誘導期實質為「調神」過程,與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「凡刺之真,必先治神」理論相呼應。當針刺深度符合「刺衛者淺,刺營者深」(《靈樞·官針》)原則時,既能速得谷氣,又可避免過度刺激,此為控制誘導期長短之精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