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內障後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針內障後法

針內障後法為中醫眼科術後護理之專法,首載於明代傅仁宇所著之《審視瑤函》,專用於金針撥治內障術後調理。此法旨在護固術後氣血、安定眼部經絡,以防風邪外侵或內傷血絡,影響療效。

術後調護要旨

  1. 封眼靜養
    術後三日內需以紗布封閉患眼,令患者仰臥靜養,減少眼球轉動,避免金針所撥之濁翳(內障瘀濁)再度蒙蔽瞳神。此舉合乎中醫「血氣宜靜」之理,使經絡之氣得以歸位。
  2. 鎮痛與止嘔

    • 熨法緩痛:若術後疼痛劇烈,可予溫熨法,以艾絨或藥布溫熨太陽穴或合谷穴,藉溫通之力散局部瘀滯,緩解氣血壅塞之痛。
    • 烏梅止嘔:中醫認為嘔吐多因胃氣上逆,術後氣血擾動更易犯胃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載烏梅「下氣,除熱煩滿,安心」,以其酸收之性斂降胃氣,緩解金針操作引發之嘔逆。
  3. 飲食禁忌
    七日內僅進溫粥,忌辛辣厚味。粥品宜選山藥、薏苡仁等健脾之品,固護後天之本,助氣血生化。此因「脾主肌肉」,咀嚼用力可能牽動眼周脈絡,故需避免;且粥質柔潤,可防胃火上行擾目。

  4. 起居調攝

    • 行動緩慢:起身、如廁時需旁人扶持,動作務必輕緩,以防驟然動作引動肝風(肝主目,風性上行),導致目絡氣血逆亂。
    • 禁高聲言語: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肺主氣,聲由氣發」,高聲談笑易耗肺氣,肺氣虛則衛外不固,風邪易乘虛入目,故需緘默以養氣。

理論依據

此護理法深植於中醫整體觀,重視「形神共調」:

  • 封眼與臥姿:順應「清陽出上竅」之生理,仰臥可助陽氣升發濡養目系,紗布封眼則仿「閉戶塞牖」之義,阻外邪侵擾。
  • 痛嘔之治:體現「不通則痛」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之病機,以通、降二法調之。
  • 飲食起居:呼應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」之說,通過調脾胃、和氣血以維目睛清明。

此術後法不僅關乎療效成敗,更蘊含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於細節中固護生機,反映傳統眼科對術後調理之縝密考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