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針助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針助教
針助教為古代中醫官職名,隸屬於唐代太醫署。唐代醫學教育體系完善,太醫署下設醫、針、按摩、咒禁四科,其中針科專司針灸教學與臨床實踐。針助教為針科之輔佐職位,官階從九品下,主要職責為協助針博士,共同督導針灸教學事宜,包括教授生徒針灸理論與技法。
在唐代醫學制度中,針科生徒需學習《黃帝內經》等經典,並精通經脈循行、腧穴定位及針刺手法。針助教除輔佐教學外,亦可能參與考核生徒之學習成果,確保其掌握如九針(鑱針、員針、鍉針、鋒針、鈹針、員利針、毫針、長針、大針)等針具運用,以及補瀉手法(如捻轉補瀉、提插補瀉)。此職位之設,反映唐代對針灸專業化教育之重視,亦為後世針灸傳承奠定基礎。
針助教與針博士共同隸屬太醫署,其制度體現古代「師傳」與「官學」並行之特色。據《舊唐書·職官志》載,唐代太醫署之針科生徒定額二十人,修業年限為三年,期間需通過嚴格考試,方能出任醫官。針助教於此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,協助培育專業針灸人才,促進針灸學術與臨床之發展。
此外,唐代針灸融合《黃帝內經》與《甲乙經》之理論,重視辨經取穴與候氣施術,針助教亦需精通此道,以指導生徒臨證辨治。此官職制度不僅見證古代中醫教育之嚴謹,亦為研究唐代醫學史與針灸傳承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