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導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導藥
導藥,又稱「導引」,為中醫傳統養生與治療技術之一,主要透過肢體運動、呼吸調節及自我按摩等方式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、祛病延年之效。其核心思想源自《莊子·刻意》所言:「導氣令和,引體令柔」,強調透過動作與氣息的協調,使身體內外達到平衡狀態。
歷史淵源
導引之術起源於上古時期,為神仙家與醫家所重視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《導引圖》繪有四十餘種導引姿勢,為現存最早的導引文獻之一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亦提及:「中央者……其病多痿厥寒熱,其治宜導引按蹻。」唐代王冰註解:「導引,謂搖筋骨,動支節」,說明導引透過活動關節以調暢氣血。此外,唐代慧琳《一切經音義》稱:「凡人自摩自捏,伸縮手足,除勞去煩,名為導引。」顯示其兼具治療與養生功能。
理論基礎
導引的運作機理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:
- 調和氣血:透過肢體伸展與呼吸配合,促進氣機運行,使營衛調和、血脈通暢。
- 疏通經絡:動作設計多針對經絡循行路線,如「熊經鳥申」等仿生動作,可刺激特定經穴。
- 平衡陰陽:導引強調動靜結合,以柔緩的運動調節人體陰陽,改善虛實偏頗。
分類與方法
傳統導引可分為「外導引」與「內導引」:
- 外導引:以肢體運動為主,如五禽戲、八段錦等,透過模仿動物姿態或特定動作以鍛鍊筋骨。
- 內導引:結合呼吸與意念導引內氣,如《雲笈七簽》所載之法,強調「與調氣相須,令血脈通,除百病」。
道教將導引進一步發展為修煉術,如《抱樸子》提及:「或伸屈,或俯仰……皆導引也。」認為其能「調營衛、消水谷、除風邪、益血氣」,甚至可療百病。
臨床應用
導引歷來被用於多種病症的輔助治療,尤其適合:
- 痿證、痹證:如《素問》所述,導引可改善肢體痿弱或氣血瘀滯。
- 慢性虛損:透過緩和運動增強體質,調理脾胃與肝腎功能。
- 情志失調:結合呼吸與動作,有助舒緩氣機鬱結,安定心神。
經典導引法舉隅
- 五禽戲:模仿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鳥的動作,分別對應五臟,強化筋骨與內臟功能。
- 八段錦:以八式動作為主,強調「雙手托天理三焦」等經絡導引,適合日常保健。
- 十二段錦:結合按摩與導引,如「叩齒咽津」以滋養腎精。
導引作為中醫非藥物療法的重要組成,兼具預防與治療價值,其柔和特性適合長期練習,體現「治未病」與「天人相應」的中醫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