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喘

證名,指呼吸急促且聲高氣粗,氣息深長,尤以呼出為舒緩的實喘證候。此證主要由外感六淫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、痰火壅盛,或水飲內停等病理因素上犯肺臟所致。

中醫病機與臟腑關係
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司呼吸而外合皮毛,位居上焦。當外邪侵襲或內生痰濁阻滯肺絡時,肺氣壅塞,宣降失常,氣機逆亂而上衝,遂發為真喘。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所言:「真喘者,其責在肺。」強調此證病位在肺,屬實證範疇,當以「清泄壅滯、破氣行痰」為治則,如宣肺降氣、清熱化痰等法。

病因與病理特徵

  1. 外邪犯肺:風寒閉肺或風熱襲肺,致肺氣鬱閉,氣息受阻。
  2. 痰火內蘊:痰熱膠結,阻塞氣道,使肺失清肅而喘促。
  3. 水飲射肺:痰飲停聚,上迫於肺,氣道不利而喘逆。
    臨床表現多見呼吸深重有力、胸悶氣粗、咳痰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象滑數或浮緊等實證徵象。

鑒別要點
真喘(實喘)與虛喘有別:前者喘促驟發、聲高氣湧,以呼出為快;後者氣短息微、動則加劇,多因肺腎氣虛所致。

延伸文獻
歷代醫家對實喘論述甚詳,如《醫宗必讀》強調「邪氣盛則實」,治法需分寒熱;《證治匯補》則提出「治喘需辨痰飲氣血」,進一步細分證型。相關內容可參閱「實喘」、「痰喘」等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