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肺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肺脈

真肺脈為脈學名詞,屬「真臟脈」之一,指肺氣敗絕時所呈現的危重脈象。根據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記載:「真肺脈至,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。」其特徵為脈位浮淺,搏動無力,輕按則覺空虛,猶如羽毛輕觸皮膚,散亂無根,缺乏彈性與從容和緩之象。此脈象反映肺臟精氣耗竭,無法斂降,故呈現浮散無根之態,屬「無胃氣」之死脈。

中醫理論分析
肺主氣司呼吸,為「華蓋」之臟,其脈象正常應為「浮而短澀」,從容有節。若肺氣衰敗,津液枯竭,則真臟之氣外露,表現為「真肺脈」。此脈象出現時,患者常伴隨面色「白赤不澤」——即面色蒼白中泛赤,但缺乏潤澤,此為肺陰枯涸、虛陽外浮之徵。此外,《內經》提到「毛折,乃死」,因肺主皮毛,肺氣絕則皮毛失養而枯折,預後極差。

病理機制
真肺脈的形成與「臟真外泄」有關。肺屬金,其氣以降為順,需依賴脾胃土氣(後天之本)的滋養。若久病耗傷,或邪氣凌肺,導致肺氣衰竭,無法收斂,則脈象失去柔和之性,呈現大而虛散之態。此現象亦與「宗氣」渙散相關,宗氣積於胸中,貫心脈而行呼吸,肺氣絕則宗氣耗散,脈道失充。

鑑別要點
真肺脈需與一般「浮脈」區別:

  • 浮脈:輕取即得,但重按不減,脈形清晰,主表證或氣虛。
  • 真肺脈:浮大無根,重按全無,散亂如羽,主肺氣絕。
    另需區別「散脈」(渙散無根,至數不齊)與「芤脈」(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),真肺脈更多伴隨臟腑衰竭之整體症狀。

臨床意義
真肺脈屬「五臟真臟脈」之一,為《內經》所言「但弦無胃」、「但鉤無胃」等真臟脈象的肺臟表現,揭示疾病深重,臟氣將絕,多見於晚期肺癆、肺痿、嚴重喘嗽或氣血耗竭之證。古代醫家視此為預後凶險之兆,故《素問》直斷「乃死」,然實際臨床仍須綜合四診,審察陰陽離決之勢。

附註:真臟脈理論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是中醫判斷疾病預後的關鍵指標之一,後世如《脈經》、《診家樞要》等均有進一步闡釋,強調「有胃則生,無胃則死」的脈學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