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肝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肝脈

定義與脈象特徵
真肝脈,又稱「肝之真藏脈」,為中醫脈學中的危候脈象,反映肝氣敗絕、臟腑精氣衰竭之狀。其脈象特徵為「弦細而堅勁」,觸之如循刀刃,鋒利緊急(「責責然」),或如按琴瑟弦,緊繃無緩和之態。此脈全然失去從容柔和的胃氣,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明言:「真藏脈至,中外急……色青白不澤,毛折,乃死。」意指脈象內外俱急,兼見面色青白晦暗、皮毛枯折等形敗之徵,預後凶險。

理論依據與病理機轉

  1. 肝之生理與常脈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其常脈應「弦而柔和」,如春脈微弦,兼有從容之象。若肝氣調暢,脈雖稍弦,卻不失柔和胃氣,此為「平脈」。
  2. 真臟脈之成因:當肝臟真氣衰敗,無法涵養脈道時,則顯露「真肝脈」。此因肝陰枯竭、陽氣浮越,脈失濡潤而勁急如刃,全無沖和之態。《內經》強調「五藏皆稟氣於胃」,胃氣為脈之根本,無胃氣則真臟獨見,故真肝脈屬「但弦無胃」之絕脈。

相關證候與診斷要點

  • 形色合參:真肝脈患者多伴「色青白不澤」,乃肝木敗象外露。青為肝色,白為肺色,金乘木位,預示臟氣相剋。
  • 形體徵兆:如「毛折」(皮毛焦枯),因肝血不能濡養筋脈皮毛,提示精氣耗竭,與脈象互證可判病情危篤。

古籍考據與延伸闡釋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肝絕之脈,循刀責責。」強調整體脈象之緊繃銳利,與《素問》描述一致。
  • 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認為此脈多見於肝硬化晚期、肝癌終末期等,屬「陰陽離決」之候,然須結合四診綜合判斷。

學術意義
真肝脈為中醫臟象理論中「真臟脈」的典型代表,體現了「有胃則生,無胃則死」的診脈核心思想,亦彰顯臟腑精氣與脈象間的深刻聯繫。其診斷價值在於透過脈象變化,預測臟腑功能衰竭,為中醫危重症辨證的重要依據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