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骨之中醫釋義
「真骨」為中醫典籍中所指健壯堅固之骨骼,其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靈樞·逆順肥瘦》篇。經文載:「刺壯士真骨,堅肉緩節,監監然。」此處「真骨」不僅形容骨骼之物理強度,更隱含人體精氣充盛、腎氣飽滿之生理狀態,與中醫藏象理論中「腎主骨生髓」之說密切相應。
臟腑經絡關聯
中醫認為,骨骼之強健與腎精盈虧直接相關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言:「腎生骨髓」,腎精充足則骨髓化生有源,骨骼得養而堅固。此「真骨」狀態,實為腎氣外顯之徵,亦反映三陰經(尤以足少陰腎經)氣血之調達。壯士之所以具「真骨」,正因先天腎氣充盛,後天水穀精微輸布得宜,使骨質緻密,关节滑利如「緩節」所描述。
形氣相符之體質特徵
《靈樞》以「堅肉緩節」與「真骨」並論,揭示形體與氣血之協調:肌肉堅實而富有彈性(堅肉),關節活動鬆柔不滯(緩節),此乃「骨肉相稱」之理想狀態。此類體質者,衛氣充實於皮腠,營血濡養於經隧,故針刺時需察其「監監然」(形容氣血充盈、經絡通暢之貌),手法當配合其筋骨特性。
生理病理引申
真骨之成,頼於「天癸至,腎氣平均」之生理進程(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)。若腎虛精虧,則可致「骨枯髓減」(《靈樞·根結》),出現骨骼脆弱、齒搖髮脫等象。臨牀辨治骨病時,除察骨質本身,更需探究腎精、督脈及奇經八脈之盛衰,此即「真骨」理論對診療之啟示。
針刺應用要旨
《靈樞》強調針對「真骨」體質者,針刺需深而留之,以應其堅實之形氣。此類人群經氣沉穩,非強刺激不足以激發經氣調動,然具體手法仍須據個體經絡敏感度調整,體現中醫「因人施治」之原則。古醫家對「真骨」之觀察,實為辨證論治中「因人制宜」之早期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