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導氣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導氣法
導氣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五亂》:「徐入徐出,謂之導氣。」其法強調進針與出針皆須緩和,以調和經氣,使氣機通達。此法不僅運用於針刺操作,亦與「行氣法」密切相關,目的在於引導經氣運行,調整氣血失衡之狀態。
導氣法之操作要點
- 徐緩進針:
針刺時,手法須輕柔緩慢,逐步深入,使患者不至感到突兀,同時利於醫者體察針下氣感變化。 - 得氣為度:
待針至適當深度,醫者需細察「得氣」之象,如針下沉緊、酸脹,或患者自覺氣行感,此時方為導氣之關鍵。 - 徐緩出針:
出針時同樣講究緩慢,避免驟然抽針導致氣散,並可於出針過程中稍作停留,以加強導引經氣之效。
導氣法與行氣法之關係
導氣法與行氣法(又稱引氣法)概念相通,皆以調控經氣運行為核心。行氣法泛指一切引導氣血運行的針刺手法,如循經按壓、針尖朝向調整等,而導氣法則特指透過徐入徐出之針刺方式,達到行氣之目的。
導氣法之臨床應用
- 氣機紊亂之證:
適用於氣逆、氣滯等病證,如《靈樞·五亂》所述之「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」等氣機失調狀況。 - 虛實不顯之證:
若患者病證虛實難辨,導氣法可平和調氣,避免過度補瀉。 - 氣血運行不暢:
針對經絡氣血運行受阻,如局部麻木、脹痛,導氣法可促進氣血流通。
理論依據
導氣法之原理,根植於中醫「氣為血之帥」的觀念,強調透過針刺調控氣機,進而影響血行。《內經》認為,氣機通暢則百病不生,故導氣法不僅是手法技術,更是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的重要方式。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以平為期」的治療思想,不刻意追求強烈補瀉,而是透過柔和引導,使機體自趨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