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寒假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寒假熱證
基本概念
真寒假熱證,又稱「陰證似陽」,乃中醫學重要病機概念,意指體內陰寒盛極,反見外在假熱徵象之證候。此證本質為虛寒,外在表現卻有類似實熱之症狀,屬於典型的「寒極似熱」現象。
病機解析
此證核心病機為「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」。當人體陰寒之邪深伏於內,將殘存之陽氣逼迫至體表或上部,形成表面虛熱假象。《景岳全書》稱:「陰極反能躁熱,乃內寒而外熱,即真寒假熱也」。此機理體現了陰陽相互格拒的中醫病理特徵。
病因探源
- 素體虛寒,復感外邪
- 過度勞倦,陽氣耗損
- 酒色過度,腎陽虧虛
- 情志過極,氣機逆亂
- 誤治因素:非熱證卻過用寒涼藥物
臨床表現特點
外現假熱之象
- 面赤如妝(非實熱之滿面通紅)
- 煩躁不安(但精神萎靡,時有安靜)
- 發熱(多為低熱,或上半身熱而下肢厥冷)
- 咽喉腫痛(色淡不紅,隱痛不劇)
內藏真寒之徵
- 口雖乾渴但不喜冷飲,或喜冷卻飲量少
- 大便先硬後溏或完全不實
- 小便清長頻數,或雖黃赤但量多無灼熱
- 脈象沉細遲弱,或浮大而按之無力
- 舌質淡胖,苔白滑或黑潤
特殊徵象:
- 狂躁時作時止,可被安撫(與實熱證持續狂躁不同)
- 斑疹隱隱,色淡紅而細碎(非熱盛之深紅稠密)
鑒別診斷要點
與真熱假寒證之對比:
- 真寒假熱:內寒外熱,本虛標熱
- 真熱假寒:內熱外寒,陽盛格陰
與單純陽虛證之區別:
- 陽虛證多無外在熱象
- 真寒假熱證表現更為複雜,寒熱錯雜特徵明顯
治療法則
核心治則:溫補真陽,引火歸元
經典方劑
-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:急救回陽,溫經散寒
- 八味腎氣丸:溫補腎陽,益火之源
- 理陰煎(熟地、當歸、炙甘草、乾薑):滋陰溫陽,雙補脾腎
- 回陽飲:峻補元陽,救逆固脫
用藥特點
- 重用溫陽藥材(附子、肉桂等)
- 佐以引經藥(如牛膝引火下行)
- 慎用苦寒清熱之品
經典文獻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陰極似陽,面赤口渴,欲飲不飲,脈洪大按之無力,此虛陽外浮也」,強調脈象重按無力為鑒別關鍵。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絶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色赤」,已對本證有精準描述。
後世醫家發展出「龍雷之火」理論,認為腎中虛陽浮越屬此類病機範疇,治療多從溫補命門入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