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寒假熱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真寒假熱證,中醫名詞,是指陰寒內盛而外見熱象的證候。即陰證似陽。因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所致。

《景岳全書.傳忠錄》中說:「寒熱有真假者,陰證似陽,陽證似陰也。蓋陰極反能躁熱,乃內寒而外熱,即真寒假熱也。假熱者,水極似火也。凡病傷寒,或患雜證,有其素稟虛寒,偶感邪氣而然者;有過於勞倦而致者;有過於酒色而致者;有過於七情而致者;有原非火證,以誤服寒涼而致者,凡真熱本發熱,而假熱亦發熱,其證則亦為面赤躁煩,亦為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,或為氣促咽喉腫痛,或為發熱,脈見緊數等證。昧者見之,但認為熱,妄投寒涼,下咽必斃。不知身雖有熱而里寒格陽,或虛陽不斂者,多有此證。」

真寒假熱證的臨床表現為:面色蒼白,口唇青紫,四肢冰冷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細無力。

治療上,宜溫陽散寒,可用四逆湯、八味丸、理陰煎、回陽飲等方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真寒假熱證與真熱假寒證是兩種不同的證候,不可混淆。真熱假寒證是指陽氣內盛而外見寒象的證候,因陽氣內盛,格陰於外所致。其臨床表現為:面色紅赤,口渴喜冷,大便乾結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洪大有力。治療上,宜清熱瀉火,可用白虎湯、三黃石膏湯、犀角地黃湯等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