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火
真火,又稱「腎陽」,為中醫學中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之一,屬先天之氣,藏於腎中。其概念源自《內經》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」之論,強調陽氣對人體溫煦、推動與氣化功能的主導作用。

一、真火之生理功能

  1. 溫煦臟腑
    真火如「命門之火」,為全身陽氣之源,能溫養五臟六腑。腎陽充沛,則四肢百骸得暖,臟腑機能旺盛;反之則畏寒肢冷,代謝遲緩。
  2. 推動氣血
    真火激發三焦氣化,促進水液代謝與氣血運行。若真火不足,可致水濕停聚(如水肿)、血行瘀滯(如經閉)。
  3. 固攝精微
    腎陽主持封藏,統攝精、津、二便。真火虛衰時,易現遺精、滑泄、夜尿頻多或五更瀉。
  4. 促進生長生殖
    真火為「天癸」化生之基礎,主導生殖機能與發育。小兒發育遲緩、成人不育不孕,多與腎陽虧虛相關。

二、真火與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相火之別
    真火為先天根蒂之火,恆存於腎;相火(如肝膽之火)屬後天,需賴真火涵養。若真火不足,相火易妄動,出現虛火上炎之證(如口瘡、眩暈)。
  • 與君火關係
    君火(心火)主神明,真火為其下源。兩者需協調,若腎陽衰微,可致「心腎不交」,見心悸、失眠等症。

三、真火失調之病機

  1. 真火不足(腎陽虛)

    • 主證:腰膝冷痛、陽痿早洩、宮寒不孕、舌淡胖苔白滑。
    • 經典方劑:右歸丸、腎氣丸,以附子、肉桂等溫補命門。
  2. 真火浮越(陰盛格陽)
    陽虛至極,虛陽外越,表現為面赤如妝、躁擾不寧卻肢冷脈微,需用通脈四逆湯引火歸元。

四、歷代醫家論述

  • 張介賓《景岳全書》:「命門為元氣之根,水火之宅,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,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。」
  • 趙獻可《醫貫》:「腎無此火則無以作強,伎巧不出焉。」強調真火對體力與智力的影響。

真火之盛衰直接關係人體生、長、壯、老之過程,臨床辨證時需緊扣其「溫煦、推動、固攝」三大功能,結合四診審察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