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脈
真脈,又稱真臟脈,是中醫脈學中的重要概念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中的論述。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記載:「凡持真脈之藏脈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。」這段文字揭示了真脈作為一種特殊脈象的臨床意義。
基本概念
真脈是指五臟精氣敗露於外的脈象,反映臟腑功能嚴重受損,正氣衰竭的病理狀態。此脈象表示五臟之氣不能內藏,外現於脈,多見於疾病危重階段,預後不良。古代醫家將其視為死亡前兆,認為是"胃氣已絕"的表現。
真脈的特徵
根據《內經》描述,真脈主要表現為:
- 無胃氣之脈:失去從容和緩之象,表現為極度弦硬、勁急或沉散等
- 無神之脈:脈象或過強或過弱,完全失去節律性
- 無根之脈:浮取則散,沉取則絕,無從尋覓
真脈常與具體臟腑相關聯,表現形式各異。如肝真脈表現為"懸絕急",脾真脈則如"鳥之喙"等。
分類與表現
《難經》在《內經》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真脈分類,指出五臟各有其特定的真脈表現:
- 肝真脈:弦急如張弓弦,全無柔和之象
- 心真脈: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
- 脾真脈:銳堅如鳥之喙,如屋之漏
- 肺真脈:大而虛,如風吹毛
- 腎真脈:搏而絕,如彈石
這些描述均強調了真脈失去正常脈象應有的從容和緩與節律性,代之以極端異常的表現。
病機分析
從中醫病機學角度看,真脈的產生機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:
- 胃氣衰竭:脾胃為後天之本,胃氣敗則五臟皆失所養
- 陰陽離決:陰陽失調至極,相互格拒或相離
- 精氣外泄:五臟精氣不得內藏,溢於脈外
- 神機化滅:生命活動的基本機制已遭破壞
《內經》強調:"五藏者,皆稟氣於胃,胃者五藏之本也",故真脈本質上反映了胃氣與臟腑關係的極度失常。
臨床意義
真脈在中醫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:
- 預後判斷:多屬病情危篤之兆,預後不良
- 病位判斷:不同真脈反映不同臟腑病變
- 病性判斷:揭示陰陽離決、正氣衰竭的本質
- 治療指導:提示需急固元氣、挽救陰陽
歷代醫家皆重視真脈的診斷價值,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論及"脈瞥瞥如羹上肥"等描述,皆屬真脈範疇。
歷史發展
真脈理論自《內經》奠立後,歷代醫家多有闡發:
- 王叔和《脈經》對真臟脈進行了系統整理
- 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將真脈納入二十八脈體系
- 葉天士在臨證中重視察識真脈以判斷病機轉歸
現代中醫在繼承古典理論基礎上,通過臨床實踐進一步豐富了對真脈的認識,使其在中醫危重症診斷中仍具重要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