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脾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脾脈

真脾脈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脾臟的真臟脈,即脾氣敗絕時所呈現的特殊脈象,多見於病情危重之際。根據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記載:「真脾脈至,弱而乍數乍疏,色青黃不澤,毛折,乃死。」此脈象特徵為弱軟無力,且節律失常,時快時慢,失去柔和從容的胃氣之象,顯示脾臟精氣耗竭,臟氣外露,屬病情凶險之兆。

真脾脈的臨床意義

  1. 脾氣敗絕
    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氣衰敗,運化失司,則氣血生化無源,臟腑失養,故脈象表現為弱而無力,乍數乍疏,反映脾臟功能嚴重受損,生機將絕。
  2. 色脈合參
    真脾脈出現時,常伴隨面色「青黃不澤」,此為脾土衰敗、肝木乘脾之象。脾主肌肉,其華在唇,脾氣衰則面色萎黃無華;若兼見青色,則為肝木克土,病情進一步惡化。此外,「毛折」指毛髮枯槁易折,亦因脾虛不能輸布精微,皮毛失養所致。
  3. 五行理論關係
    脾屬土,位居中焦,其脈本應從容和緩,帶有胃氣。若脈象失去柔和之性,呈現真臟脈,則說明胃氣已絕,土氣敗亡,預後極差,《內經》亦言「乃死」,即提示此脈象多見於瀕死階段。

真脾脈與其他真臟脈的比較

真臟脈為五臟精氣外露之象,各臟脈象特徵不同:

  • 真肝脈:弦急如刀刃,毫無緩和之象。
  • 真心脈:堅硬而搏手,如循薏苡子。
  • 真肺脈:浮大虛空,如羽毛飄忽無根。
  • 真腎脈:沉緊如彈石,毫無濡潤之感。

相比之下,真脾脈以「弱而乍數乍疏」為特點,反映脾土衰敗,氣血紊亂,失去穩健之性,是中醫判斷脾臟功能極度衰竭的重要依據。

小結

真脾脈為脾臟真氣外露之脈,臨床意義重大,多提示脾氣將絕,病情危殆。其脈象特徵與五行理論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需結合面色、毛髮等外在表現綜合判斷,為中醫診斷危重症的關鍵指標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