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氣考釋

一、基本概念

真氣為中醫核心範疇,其義多端,可析為四:

  1. 真元之氣
    稟受於先天,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謂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,此氣根於腎間動氣,為生命根本動力,《難經》稱「原氣」,與後天水穀之氣相合而溫煦臟腑。
  2. 經脈之氣
    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明言「真氣者,經氣也」,指十二經脈中運行之氣化物質,具推動血行、濡養腠理之功。醫家張介賓注云:「真氣即營衛之氣,流行不息者。」
  3. 正氣別稱
    與邪氣對舉,《靈樞·邪客》強調「真氣堅固」則邪不可干。此層面涵蓋衛氣、營氣及臟腑功能總和,反映人體抗病能力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:「真氣即正氣,在經為經氣,在臟為臟氣。」
  4. 腎氣指代
    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所載「真氣上逆」即腎氣衝逆之候。趙獻可《醫貫》釋曰:「命門真氣,為水火之宅,升降失常則病變叢生。」

二、理論溯源

真氣概念肇端於《內經》,歷代醫家各有發揮:

  • 隋唐時期
    楊上善《黃帝內經太素》將真氣歸為「穀氣、天氣、元氣」三氣之和,強調其資生作用。
  • 金元四大家
    李東垣補入脾胃之氣,謂「真氣又名元氣,先身生之精氣也,非胃氣不能滋之」(《脾胃論》)。
  • 明清溫病學
    吳鞠通拓展其外感病機意義,《溫病條辨》論戰汗時云:「真氣來復,與邪相爭,故振慄汗出。」

三、生理病理關聯

  1. 生成輸布
    真氣由先天之精化生,後天水穀充養,經三焦布散全身。《中藏經》詳述其循行:「晝夜陰陽之呼吸,上下經脈之流注,莫不由真氣主持。」
  2. 病理表現

    • 虛證:真氣不足見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「痿厥體懈」等症,李中梓歸因於「腎中真陽虛衰,不能斂氣」。
    • 實證: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載真氣怫鬱致「九竅不通」,朱丹溪以氣血乖戾解之。
  3. 診脈特徵
    《脈經》提出真氣脈象當「沉取不絕,來去從容」,若見「偃刀脈」或「蝦游脈」多屬真氣敗亡之兆。

四、歷代醫論精要

  • 王冰注《黃帝內經》:「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。」
  • 張錫純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創新論述:「西人所謂細胞活力,即中醫真氣之發用。」
  • 《針灸大成》闡述針治原理:「候氣至而下針,所謂氣者,即真氣之往來也。」

(按:本文依《黃帝內經》理論體系為綱,參酌宋以後醫家註疏,釐清真氣多重內涵,未涉現代臨床應用規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