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真人」之探微

「真人」一詞溯源
「真人」乃中醫學與道家思想交融之核心概念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,為對修道至臻者的至高尊稱。此類人物不僅精通養生秘旨,更能體悟宇宙運行規律,達到形神俱寂、超然物外之境,故《內經》言其「壽敝天地,無以終時」,隱含突破凡俗生命局限之哲思。

生理特質與修煉法要
據《內經》所述,真人之成就關鍵在於以下修為:

  1. 提挈天地:指能洞察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「人以天地之氣生,四時之法成」之理,調節自身氣機與自然節律同步,如《靈樞·本神》強調「順四時而適寒暑」,使臟腑功能與晝夜陰陽消長相呼應。
  2. 把握陰陽:深諳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」的真諦,透過導引、吐納等術,調和任督二脈氣血,使水火既濟、心腎相交。如《莊子·大宗師》所述真人之「息以踵」,即屬先天胎息之法,與《難經》「腎間動氣」理論相通。
  3. 獨立守神:契合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「閉戶塞牖,繫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」的專注狀態,透過「精神內守」工夫,煉化後天識神為先天元神,此即《黃庭經》「仙人道士非有神,積精累氣乃成真」之實踐。

養生層次與醫學意義
《上古天真論》將養生者分為真人、至人、聖人、賢人四等,其中真人位列至尊。其「肌肉若一」之描述,實與《靈樞·天年》「五臟堅固,血脈和調,肌肉解利」的先天稟賦論互為表裏,提示完美生理狀態需以「道生」為本——即透過內在修煉激發人體自癒潛能,此觀點與現代「人體自穩態」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後世醫家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所述「緘藏五蘊,棲心玄默」,即是承襲此真人養生體系。

文化脈絡中的演繹
除醫學典籍外,「真人」概念亦見於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「所謂真人者,性合於道也」,與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相貫通。道教興起後,更將此詞神格化,如《抱朴子》載元君「鍊八石以飛行」,雖雜神仙方術,然其「寶精行氣」之術,實脫胎於《內經》養生思想。

要言之,「真人」在中醫學體系中,既是理想健康狀態的象徵,亦揭示「天人相應」理論的終極實踐——唯有徹悟陰陽消長、形神共養之道,方得「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」的圓滿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