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色

真色一詞出自《靈樞·五色》,指人體在健康狀態下所呈現的正常面色。《靈樞》云:「五臟安於胸中,真色以致,病色不見。」意即五臟功能調和,氣血充盈,則面色自然顯現健康之色澤,而不會顯露病態。

中醫認為,面色是五臟氣血盛衰的外在表現,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真色的顯現與內在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健康之人的面色應當:

  1. 明亮潤澤:反映氣血充足,經絡通暢。
  2. 含蓄隱隱:非浮露於表,而是由內透發,顯示精氣內守。
  3. 符合五行五色特徵:如東方青色、南方赤色等,但整體和諧統一。
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夫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」指出真色乃人體精氣外華的體現,需觀察其是否「澤」與「夭」——潤澤者為真色,枯槁者為病色。此外,真色亦因個體稟賦、地域差異而略有不同,但總以自然勻稱為要。

臨床上,中醫透過「望色」判斷健康狀態,真色與病色的鑒別為診斷關鍵。若五臟失調,氣血失和,則會出現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等病色,或浮露、沉濁、枯槁等異常表現,此即《靈樞》所言「病色見」之意。

因此,「真色」不僅是中醫診察的重要指標,更是衡量人體陰陽平衡、臟腑協調的直觀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