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導龍入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導龍入海
導龍入海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引火歸原」法之一,主要用於調治腎陰虧虛、虛火上炎之證。中醫以「龍」比喻腎中相火(命門之火),「海」比喻腎陰(腎水)。當腎水不足時,相火失於潛藏,浮越於上,形成「龍雷之火」上擾之證,如口舌生瘡、咽痛、面赤煩熱、失眠多夢等,此即「海不藏龍」之象。
機理與應用
此治法核心在於「滋陰涵陽,引火下行」。臨床常以大量滋補腎陰之藥為君,如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天冬、麥冬等,填補腎水,使陰能制陽;再佐少量溫熱之品,如肉桂、附子,其性辛熱下行,能引浮游之火歸於命門,猶如導龍入海,使陰陽相濟。此即《黃帝內經》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之具體運用。
與相似治法之區別
「導龍入海」與「引火歸原」概念相近,然前者更強調「龍」(相火)與「海」(腎水)的意象關係,後者則廣義涵蓋一切虛陽浮越的引火下行法。另需注意,此治法適用於「虛火」,若屬實火熾盛(如肝膽實熱、胃火亢盛),則忌用桂、附,以免助火傷陰。
經典方劑示例
如《醫宗金鑒》之「鎮陰煎」,以熟地、牛膝滋補腎陰,佐少量肉桂引火歸原;或《景岳全書》「八味地黃丸」(即桂附地黃丸),於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桂、附,皆體現此治法精髓。
理論淵源
此法深植於中醫陰陽學說,尤其與「腎為水火之宅」的藏象理論相關。腎中真陰真陽互根互用,若陰虧陽亢,需從本調治,非單純清熱降火所能奏效。清代醫家鄭欽安於《醫理真傳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陽虛之證,雖見火象,實非有餘,宜導龍歸海,不可妄用寒涼。」
總言之,「導龍入海」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思維,通過滋陰潛陽、引火歸元,使陰陽重歸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