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腎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腎脈

真腎脈乃中醫脈學名詞,意指腎之真臟脈,屬真臟脈象之一。此脈象呈現時,反映腎氣衰敗、胃氣竭絕,為危重之候,多見於病勢深重、臟腑功能衰竭之際。

脈象特徵
根據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所載,真腎脈之特徵為「搏而絕,如指彈石,辟辟然」。其具體表現如下:

  1. 沈實堅硬:脈位深沉,應指堅實,缺乏柔和之象,猶如以指彈石,觸之硬而無回彈之感。
  2. 無胃氣:脈中毫無從容和緩之態,全失脾胃生發之氣,呈現「但弦無胃」或「但石無胃」之狀。
  3. 急促凌亂:脉來搏動雖明顯,卻突然中斷,或有急促不續之勢,顯露腎氣將絕之兆。

臨床表現
真腎脈現,常伴隨以下外候:

  • 面色:面顯黧黑或暗黃,且枯槁無光澤(色黑黃不澤)。
  • 形體:皮毛枯悴,毛髮易折(毛折),形銷骨立。
  • 預後:此脈象多屬死候,提示腎之根本動搖,生機衰竭。

病機與意義
按中醫藏象理論,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司命門之火。真腎脈的出現,標誌腎中精氣耗竭,陰陽離決:

  • 腎陽衰微: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臟腑,故脈沉硬如石。
  • 腎陰枯涸:精髓虧虛,脈失濡養,故見躁急無根之象。
  • 胃氣消亡:脈無沖和之氣,表明後天脾胃亦敗,生化之源斷絕。

古籍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脈經》亦言:「腎死臟,浮之堅,按之亂如轉丸,益下入尺中者,死。」強調真腎脈的堅硬無序與預後不良。此類脈象多見於癥積末期、消渴重症或勞損過度之患者,為醫者斷病吉凶的重要依據。

與相似脈象之鑒別

  • 石脈:雖亦沉實,但尚有柔和之勢,屬冬令平脈或寒證之應。
  • 牢脈:沉取弦長實大,主陰寒內積,然仍有胃氣,非真臟脈。
  • 真腎脈:全然剛硬躁疾,無絲毫緩衝,為純陰無陽之絕脈。

真腎脈的辨析,體現中醫「有胃則生,無胃則死」的診斷核心,亦彰顯脈診在預判疾病轉歸中的深刻價值。